國戰會論壇》2024年經濟展望:中國的挑戰與變革(蔡鎤銘)

與美國相比,中國正處於一個降息的階段,這增加了中國人民銀行大幅降息的擔憂。儘管美國通膨趨於穩定,但在2024年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可能會面臨進一步降息的壓力。(圖/shutterstock)

引言

2024年中國的經濟前景呈現着複雜的面貌,中國政府積極應對內外部的挑戰,通過擴張性財政和寬鬆貨幣政策,試圖促進經濟成長。然而,一系列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從人口減少到地緣政治動盪,都使得未來的發展充滿變數。讓我們深入探討2024年中國面臨的經濟挑戰,以及可能塑造其未來的關鍵因素。

2024年經濟政策展望

中國政府在面對經濟挑戰時,計劃延續擴張性財政和寬鬆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其中,財政政策的核心是繼續實施擴大財政赤字的方案。在2023年10月至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發行1兆元人民幣的國債,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8%。這一決定旨在擴大財政赤字,從2023年的3.0%擴大至2024年的3.8%。這筆國債的全額將轉移至地方政府,其中5000億元將於2023年用於基礎設施投資,剩餘的5000億元將在2024年用於類似用途。預期這些政策的影響將主要在2024年顯現。

中國人民銀行在2023年已經兩次降低貸款利率,具體體現在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變化上,分別在6月20日從3.65%降至8月20日的3.45%。這雖然只是較小幅度的0.1%降息,但也顯示出對通貨緊縮的擔憂。與此同時,與美國相比,中國正處於一個降息的階段,這增加了中國人民銀行大幅降息的擔憂。儘管美國通膨趨於穩定,但在2024年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可能會面臨進一步降息的壓力。

此外,2023年的存款準備金率調整表明,中國已經降低了0.25個百分點,使加權平均水平降至7.4%。這一調整提供了大約6000億元人民幣(GDP比例0.5%)的貸款餘力。未來,希望看到民營企業貸款增加的指導方針應同時實施,這將進一步拓寬金融市場,促進經濟活動。

兩岸關係

自2024年1月13日臺灣總統選舉結果揭曉以來,兩岸關係備受關注。在這次選舉中,臺灣新當選總統由對中國強硬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成功當選。然而,在臺灣立法委員選舉中,親中的國民黨成爲第一大黨,而民進黨則下滑至第二大黨。中國政府對於新當選的臺灣總統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賴清德被視爲臺灣獨立傾向的代表。

現任的蔡英文總統表達了「維持現狀、避免挑釁」的立場,強調臺灣不會主動製造兩岸危機。然而,考慮到中國一直強調堅持「一箇中國」原則,認爲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方對賴清德就任總統仍保持高度戒備,即便賴清德當選後隨即表示將「維持臺海的和平穩定」是他擔任總統的重要使命。蔡英文曾在就職演講中強調,「臺灣獨立」不在她的議程之內,同時未對「武力改變現狀」的問題做出明確的迴應。

值得關注的是,「臺灣有事」的潛在風險仍然存在。中國政府對臺灣獨立傾向的警惕可能導致緊張局勢。此外,國際因素也可能對兩岸關係產生影響,特別是臺海地區的地緣政治動盪。

在與中國關係的演變中,需要密切關注未來領導人的言辭和政策,以及兩岸之間的實質性互動。未來的兩岸關係將在一系列的動態變化中展開,而國際社會對此也將持續保持關注。

中長期經濟成長

中國的中長期經濟成長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日本大和總合研究所指出其中主要原因包括人口減少、結構性問題、投資效率低下以及過度債務等。這一系列問題威脅着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潛力。

首先,人口減少成爲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2023年底,中國的人口比上年減少208萬人,這標誌着連續兩年的人口減少。出生率下降是主要原因,而這一趨勢的背後包括「一胎政策」歷史遺留問題、高經濟成本的生育、婚姻和教育等因素。這對未來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結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其次,中國經濟增速在2021年至2023年間保持在5.5%左右,但預計在2024年將下降至5.0%。這表明經濟放緩的趨勢,部分原因包括國內外不確定性因素、結構性調整和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這對於中國的中長期成長目標提出了挑戰。

大和總合研究所指出,2026年至2030年的經濟成長預期爲3.8%,2031年至2035年爲2.8%,未能達到政府設定的4.7%的目標。這反映了中長期內中國經濟成長面臨的壓力和阻力。結構性問題、過度債務以及全球經濟的變化都爲實現高成長目標設置了障礙。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需要綜合考慮人口政策、投資結構調整以及提升創新等多方面的政策來促進可持續的中長期經濟成長。在經濟結構和政策層面的調整將成爲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議題。

人口減少和住房需求下降

首先,出生率的降低部分是過去「一胎政策」引發的結果。該政策在1979年到2015年期間實施,導致生育率下降,而如今這一趨勢延續,反映了政策長期影響的複雜性。同時,高經濟成本的生育、教育等問題,以及年輕一代對婚姻和生育觀念的變化,都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因素。

其次,住房需求的減退也成爲中國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過去的住房熱潮主要源自政策失誤,特別是毛澤東時代的政策。該時期的大躍進政策,包括無謂的鍊鋼・糧食増產計劃等政策失誤,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包括饑饉等災難。爲了應對這些問題,中國政府在毛澤東時代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包括對住房的極端推動,以穩定社會和掩蓋其他問題。這種政策導致了住房需求的人爲膨脹,而現在,隨着這一政策的影響逐漸減弱,住房需求出現了下降。

人口減少和住房需求下降問題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挑戰,也涉及到社會結構和歷史政策的調整。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綜合性的政策措施,包括調整人口政策、促進社會經濟平衡發展以及加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美中經濟規模逆轉

當前的總體經濟趨勢顯示,美中經濟規模逆轉的可能性在不斷增大。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中美兩國關係的緊張以及中國人口的減少。以下是對這一趨勢的更爲詳細的探討:

1. 美中關係緊張:

美中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對經濟規模逆轉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貿易戰、技術競爭以及其他地緣政治因素都導致了兩國之間的緊張氛圍,這對經濟合作和相互依存產生了負面影響。美中之間的不確定性和矛盾可能導致投資減少、市場不穩定以及貿易壁壘的增加,這些都是影響中國經濟規模的因素。

2. 人口減少趨勢:

中國近年來經歷的人口減少趨勢是另一個導致經濟規模逆轉的因素。人口規模的減少直接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內需的成長。人口減少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從而提高勞動力成本,進而影響到製造業等領域。此外,老齡化人口的增加也給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系統帶來挑戰,對整體經濟構成威脅。

3. 超長期逆轉可能性:

從超長期的角度來看,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將逐漸減小,這意味着美中經濟規模逆轉的可能性非常高。根據預測,隨着中國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趨勢,經濟增速將受到更大的制約。相比之下,美國由於相對較高的出生率和移民的存在,可能在人口方面保持相對穩定,從而在未來取得經濟規模上的優勢。

4. 經濟數據展望:

預計中美經濟規模逆轉將在2035年之前開始顯現。目前的趨勢表明,儘管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但隨着種種挑戰的出現,未來的成長將受到更多的制約。這一趨勢對於投資者、企業和政策制訂者來說都是值得密切關注的,因爲它可能帶來全球經濟格局的根本性變化。

結語

在變動的全球環境中,中國經濟正處於深刻的轉型時期。2024年的政策舉措和對臺關係的動態,將決定臺灣未來的經濟格局。然而,對臺灣而言,中國仍是臺灣最主要的貿易出口國,而中國面臨的經濟成長趨緩及少子化困境也不容忽視,這將給臺灣產業和經濟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同時,人口減少、住房需求下降等結構性問題也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而美中經濟規模逆轉的可能性,則提醒我們當下正面臨經濟格局的不確定性。面對這一切,臺灣需謹慎應對,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實現更穩健的未來經濟成長。

(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