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一帶一路 中國的柔和天下主義(侯長坤)

「一帶一路」被描述爲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債務陷阱」,連同通常被看作是中國戰略的天下主義,被部分西方政客和媒體當成中國展現強勢與威脅的體現。(圖/中新社)

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舉行。自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已過去十年。

十年來,「一帶一路」從理念提出到現實行動,十年裡,「一帶一路」面臨着西方政客和媒體的爭議,例如,「一帶一路」被描述爲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債務陷阱」,連同通常被看作是中國戰略的天下主義,被部分西方政客和媒體當成中國展現強勢與威脅的體現。

然而,從天下主義視角來看,「一帶一路」並非威脅他人,在當代中國天下主義戰略中,中國對天下主義戰略的踐行,也不必然展現強勢。「一帶一路」是一種柔和的天下主義。

天下主義與自由主義

天下主義戰略存在積極推行秩序與否,以及強勢與否兩個維度。國際戰略研究,主要以美國的自由主義戰略爲研究對象,美國的自由主義戰略具有「勢力範圍」的擴張與「有限責任」的限制兩大特徵。這兩大特徵的調整或偏移,形成了不同的自由主義戰略分支,同時考慮到使用的手段是否具有軍事強制性,自由主義戰略分支共有國際主義、進步主義、現實主義、民族主義四種。

美國自由主義最爲關鍵的特點是,其「勢力範圍」、「有限責任」兩大特徵關注的是其自由規範價值的擴張與否,自由主義戰略所探討與辯論的,是要不要對不同價值或制度的行爲者,進行自由價值或制度的改造。因此,自由主義戰略存在積極擴張自由價值與否維度,以及使用軍事強制手段與否,即強勢與否的維度,存在兩個維度。

對比而言,天下主義雖然也考慮是否使用強制性手段,但天下主義沒有改造行爲者的困惑,天下主義注重的是關係,是一種讓自己在天下各地被接受的關係,因而天下主義踐行者需要去構建一套正確的關係秩序,在天下的關係秩序中,中國與其他行爲體相互理解、承認、包容。因此,根據天下主義的兩個維度,共有四種類型的天下主義戰略。

一帶一路是柔和天下主義的表現

「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柔和天下主義,積極推行秩序的同時,展現柔和而不展現強勢。這種柔和的天下主義,具體體現在此次「一帶一路」峰會所提出的「三不三反對」,即「不搞意識形態對立,不搞地緣博弈,也不搞集團政治對抗,反對單邊制裁,反對經濟脅迫,也反對『脫鉤斷鏈』」。

首先,「三不三反對」並沒有強調要推行中國某種規範性的普世價值,也表示不搞對立、博弈、對抗,由此可見這種戰略表述並非是使用強制性手段去進行價值改造他者。其次,「三不三反對」中的「三反對」,也表明需要合作的國家相互承認、相互理解,是一種注重關係的體現,習近平提及「一帶一路」注重的是衆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崇尚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踐行的是互聯互通、互利互惠,謀求的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也是表明「一帶一路」注重的是關係。

因此,在天下主義視角下,中國的「一帶一路」會注重關係、不展現強勢,其他相關的疑惑與爭議也可以由此而得到回答。其一,「一帶一路」與地緣政治博弈的爭議,這一爭議主要認爲「一帶一路」在建設過程的當中,會使得中國與沿線國家拉幫結派,與一些西方國家進行對抗。

對此,因爲天下主義不具價值規範的改造需求,在建設過程中不會主動的產生價值衝突,中國沒有國際上任何組織、任何人賦予的特權,沒有采用任何經濟手段或軍事手段的脅迫,沒有任何價值觀的輸出,一直很低調地同相關國家共同討論如何進行有效合作,因而也沒有對抗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價值的意圖,更無所謂的對峙與博弈。

其二,「一帶一路」參與者的爭議,這一爭議主要認爲衡量「一帶一路」建設,需要關注參與者,特別是今年在美國抵制下,歐洲、北美及日、韓、澳、紐等經濟發達國家幾乎全數缺席。

對此,因爲天下主義追求的是關係與名份的秩序,尋求相互之間的承認與理解,因此衡量「一帶一路」建設,不能單純的依照是否有更多的經濟發達國家參與,而需要依照參與者之間所發展的關係是否更爲緊密,在關係的基礎上中國與其他國家得以發展、和平、安全,能展開其他方面如經濟合作,產生溢出效應。共建「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平臺,爲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尋找到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總體而言,在天下主義視角下,「一帶一路」既不是強勢的威脅,也不參與地緣政治博弈,也不以西方發達國家的參與來衡量其質量。

一帶一路、柔和天下主義的臺灣啓示

「一帶一路」這種柔和天下主義,對於中國大陸研究、同中國大陸交往都有一定的的啓示。從天下主義戰略來看,既然有柔和的天下主義,那也會有強勢的天下主義,例如中國大陸在臺海問題上,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中國大陸目前依然注重兩岸關係,既有柔和的手段、也有強勢的手段。

臺灣方面對於中國大陸的柔和手段固然能使得臺海局勢緩和,但對於強勢手段,寄希望于軍事對峙、嚇阻與反嚇阻,最終的結局在一定概率上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或許從關係的維度來着手,如何能與大陸處於合適的關係、建立合適的名份秩序,使得兩岸都能在這種天下名份秩序中有良好的關係,將強勢化爲柔和,是兩岸共同的課題。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