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力挽狂瀾 突破貿易困境(丁鯤華)

(示意圖/達志影像)

國際經貿疲弱,兩岸近期公佈的數據都顯示進出口總值大幅衰退。臺灣方面,5月分出口361.3億美元,同比下降14.1%;進口312.5億美元,同比下降21.7%。累計今年前5個月,出口1698.1億美元,同比下降16.9%;進口1493.1億美元,同比下降18%。由於貿易佔臺灣GDP超過6成,進出口縮減意味着經濟成長力道疲弱。而今年第1季GDP爲負2.87%,2023年的GDP增長率預估也只有2.04%。大陸方面,今年5月分進出口總值爲5011.9億美元,同比下降6.2%。其中,出口2835億美元,同比下降7.5%;進口2176.9億美元,同比下降4.5%。前5個月合計大陸進出口共2.44兆美元,下降2.8%,其中出口1.4兆美元,增長0.3%,進口1.04兆美元,下降6.7%。下降較多的除勞動密集型產品外,還有積體電路、手機等電子科技產品。

而根據大陸海關公佈的兩岸進出口數據,今年1至5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爲1018.2億美元,同比下降25.5%;大陸對臺灣出口爲270.07億美元,同比下降23.2%;大陸由臺灣進口748.14億美元,同比下降26.2%,兩岸貿易持續衰退的現象極爲明顯,也相當罕見。單以5月分來說,大陸對臺出口僅52.2億美元,同比減少33.6%,而自臺灣進口則爲150.9億美元,減少23.1%。尤其前5個月從臺灣進口的半導體、晶片等電子產品共減少19.6%,可以研判兩岸貿易將持續疲軟,對經濟發展是一大警訊。

回顧過去3年,臺商製造業先是訂單爆滿卻缺工缺料,生產秩序大亂,之後又遇運費大漲,缺船缺櫃,出口緩慢以致庫存積壓。今年以來疫情回穩,但消費大衆仍如驚弓之鳥,除餐飲、食品、旅遊等小幅回升外,市場仍以庫存去化爲主,不見大量訂單,使以外銷爲主的企業對第2季及下半年不敢樂觀,如何節流開源以俟潮流轉向成爲新的挑戰。

爲提振經濟景氣,大陸方面採行貨幣相對寬鬆政策,並推出多項激勵政策,臺灣也有支援企業發展的相應措施,臺商企業可以研究充分應用,借力使力。但不少企業並非只缺資金,而是市場緊縮、開工量不足,造成利潤下滑,進退兩難。面對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景氣低迷的現狀,臺商既要守成、也得創新,只有以前瞻的思維不斷開發新市場、爭取新訂單,才能突破困局,永續成長。

一、兩岸經濟互補,合作更有利。大陸人口規模龐大、居住密集,交通運輸便利,加以本身經濟循環完整、互聯網交易成熟而安全,臺資企業在大陸投入與產出的效益遠高於其他國家或地區,值得深入布點、長期經營。依2022年大陸海總署統計,兩岸貿易總額爲3196.78億美元,大陸不但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更高佔臺灣貿易總額近40%。以當前全球經濟動能不足且各國更加趨向貿易壁壘,臺灣很難找到同等規模且地利近便的其他替代買家,此時冒然降低和大陸經貿往來,必將對臺灣造成毀滅性災害,因此我們對兩岸經貿脫鉤的說法期期不以爲然,反而建議此刻臺灣應該儘快啓動兩岸貿易磋商,穩定原有經貿合作關係,並拋棄意識形態強化結合,彼此以優勢互補,才能互惠互利,攜手共度難關。

二、積極開拓外貿新市場。根據大陸海關統計,今年1至5月對拉丁美洲出口增加2.1%、對東盟增加8.1%、對非洲增加23.8%,對俄羅斯更大幅增加75.6%,可以看出大陸外貿正從歐、美等傳統市場逐漸轉向更多元、全面的佈局,特別是今年5月對俄羅斯出口同比增長114.32%,主要產品包括汽車、化工產品乃至服裝、傢俱、玩具、鞋帽、機牀、泵、電機設備等,這些也都是臺資企業的主營項目,潛力巨大。要注意的是,由於俄羅斯過去的國際貿易管道較少,且目前仍受美元結算體系限制,因此無論市場、品質、交貨以及貨幣匯兌風險等都需詳加考量。6月上旬我赴哈爾濱考察,發現中俄貿易漸趨成熟,交易環節難點也已陸續打通,風險逐步降低,臺商可尋找合適時機投入,除開發現有市場外,並可提前爭取俄烏戰火平息後的重建商機。

三、轉型精緻服務業;新冠肆虐3年,小型服務商家紛紛停業,而大型連鎖業雖然熬過難關,但疫後景氣復甦緩慢,而人力成本攀升,持續壓縮獲利。與此同時,互聯網帶來的消費新型態使民衆對金融、保險、餐飲、健身、文旅、養老、育幼、設計、文創、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等現代服務業有更多元、更細緻的需求,臺資服務業規模不大,股份結構相對單純,但專業度高,服務意識強,更能因時因地配合轉型,提供「小而美」的親切服務。

放寬防疫已大半年,市場卻仍是搖搖擺擺,讓投資人不免心慌氣短,意興闌珊。但股票大漲時也有人傾家蕩產,市場低迷時也有人發家興業;企業能否賺錢是時機與能力的結合,我們相信變動的環境中有更多待發掘、深耕的寶藏,只要能開拓思維、把握專業,就能力挽狂瀾,迎來逆轉向上的契機。(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