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林毅夫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預言(趙爾東)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認爲,在2035年前,中國有8%增長潛力,所以中國發展的空閒與潛力很大。(陳冠宇攝)

鳳凰衛視近日報導2023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時,稱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近表示,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設立5%的增速目標屬保守估計,他認爲從供給側的技術可能性來看,在2035年前,中國有8%增長潛力,所以中國發展的空間與潛力很大。

2023年6月7日《中國時報》有標題爲 「林毅夫:中國有望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文章,稱林毅夫近日表示,若無「黑天鵝事件」,今年中國實際經濟增長有機會超過6%,而且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有望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能得出這樣的重磅結論,自然是因爲林毅夫既有經濟學家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嚴謹治學精神,又有他多年在北京大學和世界銀行所主管的政經領域的豐富歷練,是當今少有的對華經濟專家。林毅夫這些論述,令人心悅誠服,僅從近年來中外媒體對中國近況的報導,就能佐證。

例如早在全球仍籠罩在新冠病毒陰影之下的2022年,各大外國經濟體的景氣低迷,而中國經濟堪稱一枝獨秀,中國2022年8月份的國際收支貨物和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約合592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9%,實現順差約合613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3%左右,創2021年以來月度新高,中國2021年GDP約達6.9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而第三大經濟體的GDP僅爲中國GDP的27%左右,可見中、美兩國在世界上的獨特重要性。

而中國已同時是世界的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工業國、和最大外匯儲備國,並且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100%的聯合國工業體系產業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的工業體系國家,完整度世界第一,第二名美國擁有94%左右。這是中國的一大優勢,即便在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那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的同時具備這些條件。

中國基本醫療已覆蓋超過 13.6億人,是世界最大的醫療保險機構。中國的9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 100% (大陸多地已實施12年義務教育)、實際使用外資連續五年位居全球第二位、2022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38.6%,超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成爲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普惠全球,這些都是泱泱大國實力的表率。

中國政策的施行,可從工程學的「自動控制系統學」猜想到,是與「自動控制系統學」概念高度吻合的。「自動控制系統學」認爲任何系統的行爲都是可以控制的,但因在現實裡存在隨機的不確定性,「自動控制系統學」是以控制程式來管理這不確定性,以求實際結果儘可能與理想值相接近。其方法是通過週期性不斷地對理論與實際的差異進行分析與比較,並將之回授到控制系統的過程裡,「反求諸己」的進行反覆改善,在兼顧避免改善過程不穩定的同時,追求接近理想值,並保持一定的可持續性。這樣做既加大了政策的成功機率,又降低了萬一「失策」所帶來的風險,還可用來克服中國金融方面的若干短板,正是中國作爲大國施政的良策。

大國之興起首重文化傳承,中國強化了對歷史與文化的保護與立法,對石窟、摩崖造像以及彩塑壁畫等加大預防性保護和修復,成立了石窟保護領域第一個先進計算中心「數位雲岡」,已累計完成古籍普查登記資料270餘萬部,累計修復古籍超過385萬頁,制定古籍保護的行業標準。併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項目數量持續位居世界第一,體現了大國堀起的精神和實力。

而同樣是2022年8 月,美國祭出了振興美國產業但是令世界大多數國家受到產業損失或頭痛的《通脹削減法案2022》,美中不足的是,美國財政部公佈的資料顯示,美國國債首次超過32萬億美元,比此前的預測提早了9年,並稱在未來30年,美國還將增加127萬億美元債務,稱到2053年,利息成本將消耗近40%的聯邦財政收入。

綜合以上所述看來,只要設定目標並努力以赴,中國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其它可資佐證中國大陸具備這種實力的事情還很多:

例如汽車工業是一個國家實力指標之一,中國大陸汽車的年產、銷量各爲1,200多萬輛,穩居世界第一,其產能之高、內銷市場之大,是世界之最,新能源汽車與AI無人駕駛更是今後重點之一。2022年8月中國大陸汽車出口量達30.8萬輛,同比增長65%。從2022年前八個月整體情況來看,中國汽車年出口量已經超越德國,成爲世界第二名。有這樣實力的中國,當然有機會於2030年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

例如通信產業也是一個國家重要實力指標之一,大陸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7.08億戶,其中,5G行動電話用戶達6.51億戶,固定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總數達6.11億戶,規模都是世界第一,其中,頻寬千兆的用戶達1.21億戶,佔比近兩成。這種實力預示中國發展的潛力還很大,不在2030年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也難。

又例如交通產業也是一個國家重要實力指標之一,中國大陸的高速鐵路,無論是通車速度與里程長度都是世界第一。長江是連接中國大陸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的交通運輸大動脈,其內河通航船舶的噸位高達5000噸級,通航里程達7萬公里,長江干線年貨運量達到35億噸左右,連續十八年穩居世界的內河運量之首位,這些都爲中國的長久成長,提供方便。

隨着資訊技術、大資料、人工智慧、容錯技術、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數字經濟等的廣泛應用,一大批重大前沿科技創新成果如 祝融號探測火星、墨子號衛星首創太空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研究、嫦娥奔月在月球背面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軟着陸、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深潛萬米,北斗導航全球化、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交匯對接並在軌輪換太空員,駐留在後來居上的中國空間站等,以及世界最大的5G網路、最先進的高速鐵路和超級公路,最長的跨海大橋隧道等等,具見證着大國的實力,臺灣產業欣欣向榮,應爭取參予,不宜自外於大陸的發展與建設。

這些發展都是中國能夠實現在2030年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硬道理。(作者爲航太工程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