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染疫更不舒服!重症比例低 跟這原因有關

孩童染疫更不舒服!重症比例低 跟這原因有關。(示意圖/Shutterstock)

沒有接種疫苗的未成年人口,特別是兒童,成爲疫情主要的流行族羣。在國外,兒童確診症狀比流感更嚴重,但重症、死亡率卻偏低,專家指出可能的原因。

隨着成年人逐漸接種2劑、3劑疫苗,尚未獲得免疫保護的未成年族羣,確診比例也上揚。國內兒童確診數竄升,且症狀明顯。在臺灣,19歲以下確診人口已超過千例。專家示警,兒童將會成爲疫情的主流,新冠肺炎在未成年人口間更爲流行。

●兒童感染症狀嚴重 但不易重症與這原因有關

在香港,兒童染疫後實際死亡、演變爲重症的情形,與確診數相較可謂罕見。《CNN報導》,2月,香港疫情最嚴峻期間,有多達1,147名兒童住院,最終4人死亡,全都不滿10歲。

其他地區現象雷同。根據各國消息,兒童確診大多是輕症(沒有呼吸困難、肺部嚴重損傷等)。英國感染協會《感染雜誌》一則研究指出,與成人相較,孩童染疫更容易出現無症狀或輕症,也較不容易演變爲重症、住院、或死亡。

《感染雜誌》的研究統計,住院的孩童當中,僅10%有肺炎腫(且過半數發生在Alpha病毒流行期間),12~18歲青少年則有約60%出現併發症。調查期間接受氧氣補給、加強照護的未成年人都極少,且無人死亡。

不少研究都在探討孩童爲什麼重症率沒有特別高。有專家發現,孩童跟成人的免疫系統有着重大差別,在小孩身上,免疫反應更強大、先天免疫反應更好,能在感染初期就迅速散佈有抗病毒能力的蛋白質「干擾素」,立即遏止病毒複製。

漢堡應用科學大學流行病學教授賴因耶斯(Ralf Reintjes)指出,孩童在1~12歲的階段非常容易生病,但這也讓他們的免疫系統受到密集的訓練,隨時處於備戰狀態,免疫反應自然更佳。卡迪夫大學榮譽顧問醫師佛裡德曼(Andrew Freedman)說,這個現象不只發生在新冠肺炎,過去許多疾病如A型肝炎、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流行期間,孩童也比成人表現出更優質的免疫力。

然而,孩童確診症狀雖不嚴重,但早前在香港的研究指出,孩童確診Omicron亞型變種BA.2,比起流感,症狀相對更重、更不舒服,還是應該謹慎以對。此外,孩童確診也容易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羣(MIS-C),造成不適,症狀包括:

• 腹痛/腹瀉

• 胸悶/胸痛

• 眼球發紅(缺氧)

• 頭痛/脖頸痠痛

• 低血壓

• 全身疲倦感

• 紅疹

• 嘔吐

●家戶傳染風險高 兒童扮演關鍵傳播者

前臺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過去指出,孩童的呼吸道比大人狹窄,所以感染Omicron後容易發炎腫脹,會出現咳嗽、打噴嚏等明顯的上呼吸道症狀。相比之下,過去的Alpha、Delta病毒,主要感染深及肺部,症狀多是肺部受損的症狀。

《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的研究指出,疫情演變至今,家戶中的傳染力最驚人,雖然孩童的傳播力沒有特別高,但兒童和成人從帶原者身上感染病毒的風險是相同的。換言之,只要家裡有確診者,大人、小孩確診的風險一樣,據該研究統計,有半數感染都是來自家戶傳染。

兒童是家戶中重要的傳播者。主因在於,孩童的社區活動力較大,在學校不容易保持社交距離,也很難遵守隨時洗手消毒、不觸碰身邊物品等衛生習慣,在羣體間更容易相互傳染,並傳染給父母或其他家人。

●兒童確診怎麼辦?

1. 觀察症狀:如果孩子起牀時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比如不停打噴嚏、流鼻水,建議先讓小孩待在家裡。費城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疫苗教育中心主任醫師奧菲特(Paul Offit)建議,一觀察到上呼吸道症狀,最好立即前往篩檢,以策安全。

2. 等候篩檢:篩檢結果還沒出爐前,即便孩子的症狀趨緩了,也不該貿然鬆懈防疫措施;又,如果篩檢後採陰,經醫師診斷只是感冒,但孩子的感冒症狀還沒消失,也請讓小孩留在家休息,等病全好了再回學校。

3. 掌握症狀:如果孩子不幸確診,但爲輕症、採居家隔離觀察,應該確保孩子攝取充足的水分,最重要是密切掌握外顯徵兆、呼吸狀態的改變。要是孩子舉止出現異狀、症狀加劇,就應重新評估是否送醫。

4. 居家環境:孩子確診在家隔離,每個在家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以外,都應該戴好口罩,降低成員間病毒交換的風險。打開窗戶、電扇,儘量讓屋內空氣流通;使用空氣清淨機,也有助於消滅空氣中的病毒。如果情況允許,應讓確診的孩子自己使用一間浴廁。由於醫師不建議睡覺時戴口罩,若不得已與確診的孩子同牀,應確保空氣流通、避免與孩子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