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了,手部3種特徵,代表孩子大腦發育的好

大家好,我是優米MaMa~

爲人父母,誰都想養一個聰明伶俐高智商的孩子。生活中我們也會想盡辦法開發孩子的智力。

但你知道嗎?其實在人的身體中“手是第二大腦”,若孩子的手能夠得到充足的鍛鍊,大腦會更加聰明。

記得優米小時候體檢時,兒保醫生會檢查孩子的手部精細化動作,比如熟練運用上肢抓握,查看孩子的手指靈活度等,其實都是在側面觀察孩子的大腦發育情況。

生物學研究發現:人的手上神經纖維高達100萬根,能做750000個動作,是人體中神經感覺最爲豐富的部位。

手部的神經纖維極其敏感,能夠將接觸到的各種感知覺精準地轉化爲神經信號,通過突觸高效地傳遞給大腦皮質。

據神經生物學理論研究,大腦在接收到這些信號後,會進行深入地分析處理,並作出相應的指令。這一過程不僅強化了大腦皮層的功能,還使得神經纖維的反應更爲迅速和敏銳。

這種相互作用的機制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手部的鍛鍊促進了大腦的發育,而大腦的發育又反過來提升了手部的神經功能。

加拿大神經外科醫師彭菲爾德,曾根據大腦皮層對各身體部位的控制,繪製出了著名的“彭菲爾德地圖”。

在繪製的過程中,彭菲爾德發現身體各部位對應的控制區域越大,對大腦發育的作用就越明顯。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對該部位進行刺激和鍛鍊,該部位所對應的大腦神經元就會受到相應刺激,發育得更好。

在瑞典,一項關於“手部活動與腦血流量”研究中發現,孩子在做一些精細化動作,比如剪紙,畫畫,搭積木,寫字時,手部的血流量會增加10%,相對應的腦部血流量也會增加35%。

這意味着孩子在動手能力增加的同時,也刺激着大腦的發育。

從“彭菲爾德地圖”來看,手部在大腦皮層的控制區域,幾乎佔據了大腦皮層的1/3。正因爲手部控制區域有如此高的佔比,因此手也被稱爲人體的第2個大腦。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小朋友的手好像閒不住。他們不是在摳這,就是在畫那。

這其實是因爲孩子的大腦在快速地發育,孩子們會通過手部動作表達大腦中的想法。

正因此,手部的一些特徵其實能代表孩子大腦的發育情況。比如有以下三種特徵時,家長就可以偷着樂了。

●特徵一:手指靈活

身邊總有些孩子手指比別人都靈活,比如:

他們畫畫寫字時,對筆觸的控制;拼圖、搭積木時,手指靈活程度;甚至玩橡皮泥時的精細動作,都更勝一籌。

這些我們平時很少注意到的細節,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在向我們透露孩子的大腦發育情況。

腦科學研究發現,孩子的手部精細運動能力與其智力發展水平有顯著關係。

瑞典的研究人員,讓孩子進行特定的手部運動訓練,如玩橡皮泥、做手指操等。然後對他們進行了智力水平檢測。

他們發現,通過手部運動的訓練,孩子的智力水平有所提高。

這其實不難理解,畢竟人的每一個手指都對應着大腦的某一個腦區,當手指進行運動時,這些腦區會被激活,從而刺激大腦發育。

●特徵二:手部力量大

知道嗎?孩子的手部力量也是衡量大腦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

手部力量的運用需要大腦的精確控制。

當孩子能夠自如地控制手部力量,完成抓握、捏取等動作時,反映了他們的大腦能夠有效地發出指令,並通過神經通路控制手部肌肉的運動。

這種精確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是大腦發育良好的一個標誌。

除此以外,手部力量的使用不僅僅涉及到單一肌肉的運動,還需要多個肌肉羣的協同工作。

孩子在使用手部力量時,需要大腦對不同肌肉羣進行精確地協調和調度。

這種動作協調性體現了大腦對運動控制的複雜性和精確性,也是大腦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

●特徵三:手眼協調能力強

去過兒保的媽媽,一定對手眼協調能力不陌生,這是孩子小時候必查的一項基本技能。

手眼協調能力要求大腦有效地整合來自手和眼的信息。這種整合能力反映了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連接和溝通效率,而快速的神經傳導和信息處理能力是大腦發育良好的表現。

除此以外,孩子提升手眼協調能力時,他們的大腦也會不斷地調整,以適應相應的任務。這時鍛鍊的恰好就是大腦的可塑性和適應性,也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標誌之一。

從研究來看,手部越靈活,就越能刺激大腦發育。那有沒有簡單可行的方法,幫助孩子鍛鍊手部呢?

我們建議家長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手指拉伸:

這樣做可以增強手指的靈活性和柔軟度。

●手指獨立性練習:

這有助於增強手指的協調性和獨立性。

●手部按摩:

這樣做可以促進手部的血液循環,放鬆手部肌肉,並增強手部的感知能力。

●手指技巧遊戲:

玩一些需要手指技巧的遊戲,如捏泥巴、拼圖、搭積木等。

這些活動可以鍛鍊手指的精細動作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手部抓握練習:

使用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物體進行抓握練習,如橡皮球、軟質玩具等。

嘗試用不同的手指和手部姿勢來抓握物體,以增加手部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頻率與建議:

最後想說,如果你也想讓孩子手部靈活,大腦發育良好,不妨試試上面的方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