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疫情捲土重來 防疫爲經濟妥協效果恐打折

韓國疫情捲土重來,但防疫規定舊版相比卻相對放寬,讓外界憂心。(圖/路透社

特派專欄COVID-19變種病毒來勢洶洶,韓國單日確診人數6日再逾千例,迫使韓國政府首次上調首都圈社交距離規範至「最高等級」,但民衆聚會不斷、餐廳內用如常下,防疫效果恐如盛夏背脊浮出寒意,值得觀察。

不過,細看新版社交距離規範規定,所謂的最高等級與舊版規定相較放寬許多,原因在於新版規定是先前韓國疫情趨穩期間,當局在兼顧民生消費及公平性的壓力之下,「適度放寬」後的妥協版結果。

去年初靠着大量採檢、隔離、追蹤足跡,有效控制疫情的韓國一躍成爲國際防疫模範生生技業者快速開發快篩試劑組,在政府支持下爭取代工國際藥廠開發出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立下成爲亞洲疫苗樞紐目標的韓國,不啻爲這波疫情中表現最爲亮眼的國家之一。

在年底新一波疫情爆發時,防疫當局多次放話,稱若疫情持續惡化,勢必得實施當時最高等級、近乎封城的第3階段社交距離規範,但直到防疫等級從3階段默默多出1.5、2.5等兩個階段,政府囿於經濟民生考量,最終仍未祭出最高等級封城大刀

所幸挺過3波疫情大流行的2020年,韓國的2021上半年疫情顯得穩定許多,單日確診數大多維持在300到700多例,雖無法進一步減少,但也沒有顯著增加,人潮也跟着春天的腳步回到一度因防疫陷入寒冬的韓國街頭

出門戴口罩、進出店家條碼實名登記、各主要車站商店出入口常備酒精幹洗手,地鐵站扶梯上也多加裝了自動消毒設備,在韓國生活的處處都能看見疫情帶來的改變,但同時路過身邊的日常一景卻又有些突兀。

像是爲求方便、以長鏈掛在胸前晃盪的口罩、三三兩兩聚集在餐廳門口拉下口罩抽菸聊天食客、因聽不清說話聲音而從旁越過隔板溝通的店員客人、通勤時間仍擠得如同沙丁魚電車車廂等;若非韓國民衆也逐漸開始習慣,不再排斥佩戴的口罩仍乖乖待在多數人臉上,這半年來的韓國幾乎像是回到疫情前的日常軌道

爲徹底根絕疫情,防疫當局將焦點轉向疫苗接種,政府大手筆訂購足供兩倍人口數接種的各式疫苗,AZ、輝瑞、莫德納、嬌生,若兩劑不夠力,還考慮讓民衆再接種第3劑。

可惜的是,首劑接種率還沒來得及較3成進一步提高,韓國疫情又再次快速升溫,這次疫情不再是特定宗教聚會、示威集會,或是夜店羣聚引爆,而是在這些熟悉的日常中遍地開花。

韓國政府原定從12日起全面實施新版社交距離規範第1階段,解除店家營業時間私人聚會人數等限制,盼着「大解放」的首都圈地區一夕進入最高等級防疫,非首都圈地區也將從15日起上調防疫等級。

在首都圈實施第4階段社交距離規範的頭兩天,記者實際走訪首爾市各處,確實感受到人潮相較先前略微減少,但在室外拉下口罩運動,三三兩兩聚集在夜晚的漢江散步、乘涼的人仍不算少,在所謂「最高等級」,但實際連餐廳內用都未禁止的防疫規範下,韓國民衆能否同心協力再次平息疫情,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