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和老闆做IP的路,被帶偏了

從去年開始,企業家IP、創始人IP等各種IP變成了大家在流量焦慮時代的一種解藥,最近周鴻禕和雷軍吃到的紅利又再一次點燃了大家的熱情。

現在無論什麼規模和階段的企業主一見面的討論話題肯定有一個是怎麼做個人IP。

但好像很多人的路被帶偏了。

古代把商人劃分成行商和坐商。

我必須強調行商不一定是不好的,行商也挺好。但其中有一個流派就是掌握一種套路和話術,一個個縣城跑,一個縣城搞個三五天就到下一個地方,下一個地方沒見過這種套路,則繼續被套路。

坐商往往不搬家,全靠口碑,這就需要“品牌”,比如最好的剪刀得有品牌,他叫張小泉。他們家的剪刀上刻着張小泉的名字,質量出了問題找他。

比如胡慶餘堂,藥材出了問題,假一罰十、罰百。

他們吃的都是信任紅利、口碑和品牌,慢慢擴大,開分店。

這是兩個模型,一個基於流量,一個基於心智。

而這兩者最終展現出的財務模型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需要不停遷徙,後者重複購。

你肯定看到過“救救爺爺”這樣的賣茶廣告和賣酒廣告,他們把東西賣掉就可以,至於有沒有復購,不重要,有沒有品牌和口碑,也不考慮。

本質上這是網絡行商的打法。

但是你很難相信茅臺五糧液打出一個“救救爺爺”式廣告。

往往是茅臺鎮飛天醬酒(尊享版) 按照這種方式賣,並且拍的時候文案基於全部一樣,“我們茅臺鎮本地人,從來不買3000的茅臺,我們都喝這個,299一瓶兩瓶三瓶四瓶五瓶還不夠?再送你一箱”。

當品牌廣告基於短視頻沒有人看的時候,上面這種ROI出奇的好。

於是本來自信的市場總監逐漸不自信了,本來自信的品牌中心,信心崩塌了。

高P親自下場救救爺爺了,這給消費者帶來的不是親民而是錯亂。

原來花了上千買了你的酒的人,酒足飯飽刷到一個直播間,你的官方旗艦店正在“救救爺爺”。

那一刻他比喝了假酒頭還痛。

這就是目前市場的現狀。

那就是品牌的短期ROI,在流量平臺幹不過白牌,但現在大家都只看短期指標。

於是開始否認品牌的價值。

但這等於放棄自己的城池,去打野戰,但是又被別人消滅在半路上。

同樣,創始人IP最怕的是你本來是個坐商,你非得把自己按照走江湖的方式打造所謂IP。

坐商經營的核心是口碑和信任,是累積帶來的護城河,是品牌勢能帶來的交易成本,履約成本的下降。

走江湖更多靠咋呼。

當越來越多的老闆靠“咋呼”來吸引流量的時候,其實這是一種倒退式的經營方式。

“咋呼”分很多種,販賣焦慮、炫富、審醜、涉黃擦邊都算。當然有的人可能將這些糅合在一起,一個人坐在勞斯萊斯前排和你分享認知,分析你的工廠馬上就會面臨倒閉風險,後排坐着一個美女,讓你點點關注和下單一個99的課。

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啊?

也許我的觀點比較老派,當然美化一下叫做古典,醜化一點叫落伍、老掉牙。

我所接受過的公關係統學習告訴我,最後美譽度和商譽提升是公關的核心指標。

我相信,在當下和未來的輿論中,爲富不仁是商業帝國崩塌的前兆。

讓自己的公司更謙和,更透明,更陽光才能穿越週期。

做IP的意義是降低交易成本,擴大精準客戶,降低信任成本,提高轉化效率。靠”咋呼“短期彷彿都可以實現部分目標,但不是長久之計,最後就做成行商,不斷地尋找下一個縣城。

而個人IP,個人品牌之所以有魅力,是因爲他是你自己商譽的外顯和溢出。甚至某種程度上,他是資產本身,是超越你傳統實體的資產本身。

所以電影裡往往做見不得光生意的人,都要幾層白手套。這個樸素的道理他們都懂,就是他們賺到了錢,但是不能在公衆面前曝光。

所以我想象不了,將不上臺面的內容拿出來努力對公衆講,然後想賺到大錢,賺到和留得住又是兩回事。

很多老闆幾十年兢兢業業創業,最後對着鏡頭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周扒皮”和投機分子、拜金主義者、懂王的人設,我很難想象這是個划算的生意。

當然其中一小部分,是真的這麼想,但有更多是因爲流量焦慮,是因爲服從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流量規律。

千萬得三思啊。

當市場不再是高速增長週期時,第一階段企業都會出現失速恐懼症。這時候大家幻想抓住一切可能保持那種增速,但也許所有人都要做好進入平穩階段的準備。這個時候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素,企業傳播也不再只是謀求增量和曝光,而是穩定劑、柔化劑、潤滑劑的存在。

公司是一個綜合的經營主體,它要接觸與經營的事情非常多元。

很多新人和信奉“流量唯一”的人,總是不理解大公司爲什麼要考慮很多事情。因爲他作爲一個經營多年的主體,像一個超級大的章魚,長出了無數觸角在接觸這個複雜社會的方方面面,有的公司甚至要考慮所在街道的公益和環保事務。

過去形容一個人成熟時可能會說做事周全。

我覺得對於企業形象也是。

總的來說,給人以穩健、陽光、正面、謙卑的形象纔是企業和老闆公關的核心。

企業宣傳需要有爆點,但守正出奇很重要。

這一輪網友在多年裡被來回收割培訓後開始覺醒,逐漸意識到無論是“救救爺爺”還是“炫富”,都不過是收割自己的方式,當這種意識變成集體意識時,輿論的推動會迅速到達市場的拐點。

靠那些利用人性劣根賺錢的視頻時代,似乎到頭了。

而企業們千萬別在這個末期,選擇錯方向,成爲被反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