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變化,對投資有何影響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愛思考的柚子(ID:icetea375m),作者:彭程,原文標題:《在國內宏觀變化中找投資機會》,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宏觀新聞總是不斷,如央行降息放水、財政發債等等。讀起來費勁,看完了也不知道有啥用。但看政府的政策都要落到GDP增長上——GDP增長來自消費、進出口和投資三個板塊,分析這三塊的變化就足夠讀懂宏觀經濟了。

GDP增長都是靠人們消費支撐起來的,以前是美歐買我們的貨,近年中國人能買得起自己產的東西了,還能買外國商品,如抖音上的俄羅斯美女帶貨。這使得國內GDP的增長消費貢獻越來越高,而且進口增長比出口快,淨出口=出口增長-進口增長,導致淨出口貢獻爲負。

當經濟不好的時候,消費者兜裡沒錢,生產的貨沒人買,只能降價、降薪、降本。結果更沒人買東西了,最後引發下崗潮、倒閉潮,經濟不運轉了。世界經濟直接掉到地上的後果是直接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2008年中西方政府都跑出來瘋狂花錢救場子,這種對衝經濟下行的就是投資。

下面我們拆開了分析消費、淨出口和投資近年的政策變化,以及對投資的影響。

一、消費:增加消費能力,但不鼓勵消費企業上市

消費是現在最主要拉動內需增長的來源。在房地產、家電下鄉和新能源汽車幾波刺激,以及疫情衝擊後,政策的重心則從居民借錢消費轉向去除消費壓力,增加未來人口。

動作也是多管齊下,大家都有感知。一是移除三座大山(住房、醫療和教育),二是控制通貨膨脹,在2023年全球高通脹的背景下,國內CPI只有0.2%。三是大力打擊非法集資、詐騙和壟斷等掏錢包的行爲。

從投資角度看,消費類公司(非生產型)大多去香港上市。從稅制和IPO審查看,服務類、連鎖類的消費公司都不太容易在A股上市。實際是不太利於A股消費投資,選擇太少,長期高溢價,只能撿漏+長期持有。

二、出口:扶植科技型製造業

中國作爲世界工廠,提供全世界和國內需要的商品,前者叫出口,後者叫內需。需求不斷變化,政府也不斷調整扶植產業。過去是服裝、傢俱、家電(2023年增長9.9%),現在光伏、電池和電車(2023年增長29.9%),未來是AI、生物技術、量子計算,則是當下國內政策重點扶植的,AI則是當下最亮眼的仔。

中國的產業扶植政策是後來居上,而不是創新超越。畢竟2023年2500家頂尖企業的研發投入里美國佔40.2%、中國17.9%、歐盟17.6、日本10.4%。

國內扶植一個產業後來居上一般分爲幾步:開發需求、拉動配套產業、培養人才。以新能源汽車和芯片爲例。

中國汽車市場換技術,滿足國內消費者買汽車的需求,對合資車企國產化零部件比例要求拉動國內汽車配套產業鏈,本地設廠培養了各層級人才。當電車技術浪潮來的時候,可以順利超過日本和德國。

芯片是國產化要求創造對國內產品的需求,政府主導芯片製造生產,拉動設備等配套產業,引入和培養本土人才。從2016年起步,相對簡單的存儲、內存已經可以取代國外,更爲複雜的AI芯片則仍在追趕。主要受制於大模型的軟件框架綁定,現有國產AI芯片只能用在推理,而不能用在大模型訓練。

核心產業的變遷決定了投資的熱門板塊。

政策上,A股就是要給未來核心產業定高溢價,來引導市場資源傾斜。國內AI上市公司估值100倍,沒上市同業的融資更容易,發期權招聘人才也容易。因此AI、華爲概念的高溢價是宏觀政策給了基本支撐的。

美國模式華爾街賺得盆滿鉢滿,FAMGA市值屢破新高,但實體制造業流失嚴重。中國扶植核心製造業,反要脫虛向實,意味着政策不會讓純金融領域賺到太多錢,不然誰還幹苦逼實業。所以比特幣在國內被禁,在美股已經開始ETF,主流資金都可以買了。

三、投資:不再依賴地產投資

國內過去最大的投資就是房地產和大基建。房地產的模式是政府花錢徵地-房地產企業開發-消費者從銀行貸款買房。但消費者錢包是有限的,花了太多錢買房、還貸款就沒錢消費了。這時就不得不打斷這種模式。這時要保證多方利益不受損,消費者買的房子不爛尾(保交樓)、銀行貸款不變成壞賬(三條紅線),地方政府有別的收入代替買地收入減少(專項債)。

這套政策的落地重塑了整個金融和地方政府體系(補充:中美政策是極爲相似的,2008年美國成立聯邦住房金融局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兜底金融系統不崩潰,其餘民衆、企業和地方政府承擔)。

資金流動大改。新資金路徑是從居民存款-銀行-國債-中央專項債-地方政府,之前是居民-花式金融產品-房地產/城投。

金融監管收緊。房地產主導投資的時代金融監管導向是放鬆,爲了管住房地產,整個金融監管變得日趨嚴格。反腐也是監管手段之一。

對以地產和金融爲主的港股,政策導致的行業風險變大,估值中樞會下調。因此現在整體10x的估值,在往年看來是底部,但可能還會下探。

最後,在國內買房就別考慮了,產能出清不意味着價格會漲;投資A股必須是未來核心產業;有錢在國外的,激進的可以玩虛擬幣,平衡的可以買AI,保守的可以買港股消費公司。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愛思考的柚子(ID:icetea375m),作者:彭程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