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考古博物館二館18日啓用 「國寶級玉玦」亮相

花蓮縣文化局3年前成立「考古博物館」,展示縣內歷年出土的80萬件史前文物,隨試掘工作持續進行,館舍空間不夠展示最新出土的文物,文化局爲此結合鄰近的閒置文資空間「豐田移民指導所事務室」,打造成考古二館,呈現最新的成果。(羅亦晽攝)

花蓮縣文化局在考古博物館附近打造考古二館,呈現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包括今年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獸形玉玦(右下)。(羅亦晽攝)

花蓮縣文化局3年前成立「考古博物館」,展示縣內歷年出土的80萬件史前文物,隨近年試掘工作持續進行,成果愈來愈豐富,館舍空間不夠展示,文化局爲此結合鄰近的閒置文資空間「豐田移民指導所事務室」,打造成考古二館,呈現最新的考古成果,包括今年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獸形玉玦,明天國際博物館日正式開館啓用。

花蓮縣文化局自2005年起,積極進行遺址調查研究工作,陸續完成全縣10多處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並出土大量豐富的史前遺物,爲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3年前斥資7200萬,在史前臺灣最大玉器製造工坊的豐田地區,利用當地閒置老舊市場打造考古博物館,蒐藏展示歷年累計的成果。

花蓮縣文化局3年前成立「考古博物館」,展示縣內歷年出土的80萬件史前文物,隨試掘工作持續進行,館舍空間不夠展示最新出土的文物,文化局爲此結合鄰近的閒置文資空間「豐田移民指導所事務室」,打造成考古二館,呈現最新的成果。(羅亦晽攝)

隨文化局考古發掘工作持續進行,出土的文化資產愈來愈多,考古博物館內現有空間不夠展示,館方爲此利用館舍附近的閒置空間,打造成考古二館,展示最新的成果。

考古博物館長溫孟威指出,考古博物館定期都有調查的案子及相關的教育推廣活動,民衆對最新發掘出土的文物深感興趣,紛紛詢問展覽期間,但因目前展示空間不足,且1年1次的特展都早已規畫完成,剛好博物館附近的移民指導所事務室目前閒置,爲此將其規畫成二館,展示近期的成果,也藉此活化社區。

花蓮縣文化局在考古博物館附近打造考古二館,呈現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其中自上美崙II遺址出土的一個陶器,造型罕見完整,中間還嵌入不少石英石,相當特別。(羅亦晽攝)

考古二館內,大多展示2023年考古出土的文物成果,其中自上美崙II遺址出土的一個陶器,造型罕見完整,中間還嵌入不少石英石,相當特別,外型看起來像是某種動物,溫孟威研判,該件陶器應是當時就存在的動物,有人認爲是鹿,也有人認爲是黃喉貂,但也有可能是已經絕種的物種,難以確認,未來可能會舉辦票選活動,邀請民衆一起猜測它的身份。

另外,館內還特別設立一櫃,展示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2名學生,今年初在北三棧考古遺址內挖掘出土的臺灣新石器時代玉器「人獸形玉玦」,溫孟威笑說,由於消息出爐後,工作人員被問到「耳朵長繭」,因此也特別展出,讓民衆親眼目睹考古界的「威望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