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幸福發佈2023年報:“產業新城服務商”戰略已全面落地

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道

作爲首個出險的房地產企業,華夏幸福(600340.SH)率先在行業內開啓了戰略轉型、業務重啓、債務重組“三步並行”的艱難之路。

去年,在全力“保交樓”的同時,集團向“產業新城服務商”的戰略轉型也全面落地。

4月29日,華夏幸福公佈了2023年年度報告。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9.07億元,同比增長12.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60.2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虧損101.8億元。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在2021年出險後,集團通過銷售回款、資產處置回款、欠款催收、藉助政府平臺存量資產融資、跨區域資源調配、國家專項借款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在項目屬地政府支持和資源單位配合下,確保房屋按期交付。

財報顯示,自2020年四季度至報告披露日,華夏幸福已累計交付項目117個/116117套/1413萬平方米,其中2023年當年實現63個項目/64712套/798萬平方米復工,實現43個項目/40738套/558萬平方米交付。今年1月至報告披露日,實現21個項目/24469套/248萬平方米復工。

在化債方面,華夏幸福於2021年9月底公佈了《債務重組計劃》,主要內容爲重組簽約、資產交易、以股抵債。

截至年報披露日,集團實現債務重組簽約1897.51億元,約佔金融債務86.6%。先後完成約49.6億美元境外債和371.3億元境內債重組,成爲國內出險房企中首家完成全部債券重組的企業。

目前,集團以下屬公司股權搭建的“幸福精選平臺”和“幸福優選平臺”股權抵償金融及經營債務金額約爲人民幣162.49億元,已完成旗下多個項目資產包交易協議簽署,已完成規模約255.8億元的信託計劃設立。

在推進債務重組的同時,華夏幸福也開始逐步恢復和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據瞭解,華夏幸福於2022年下半年提出,集團將繼續以“產業+園區”作爲核心競爭力,強化產業新城主營業務的同時,圍繞產業鏈上下游提供各項專業服務,由“產業新城運營商”向“產業新城服務商”全面轉型。

面對當前環境和客戶需求,華夏幸福以產業招商爲核心,提供全流程產業發展服務,以及必要的土地整理、公共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其他服務,以多樣化方式支撐盈利來源。據瞭解,其中可能包括優質產業園、工業用地及其他產業類資產,以及園區內新能源應用場景和資產、數據資產、特許經營權等優質資源。

在升級產業新城業務模式、強化產業新城主營業務基礎上,華夏幸福還積極探索各項轉型業務,逐漸形成了四個業務板塊:一是產業新城板塊,主要包括各類產業新城,以及提供產業招商服務的“幸福招商”、提供產業招租服務的“幸福藍線”、投資建設運營優質產業類資產的幸福產業園;二是住宅開發板塊,在完成“保交樓”任務前提下,探索優質地產開發項目,以及代建服務、交易服務等產業鏈上下游發展方向;三是物業服務板塊,強化城市服務特色,開展城市服務、園區服務、社區服務、增值服務等;四是投資業務板塊,在對“深圳夥伴”“蘇州火炬”等現有投資業務進行投後管理、持續提升價值的同時,積極探索投資低碳園區運營、產業數字平臺等新的業務方向。

華夏幸福方面表示,爲承接整體戰略落地和促進業務發展,公司調整優化了組織架構和幹部構成,以預算管理和投資管理爲抓手,嚴格業績考覈、創新分配機制,調動團隊積極性。

2023年,華夏幸福主營業務——產業新城業務已逐步實現穩定。在保障全國54個產業新城正常經營的同時,報告期內,各產業新城區域共新增簽約31家入園企業,新增簽約投資額158.15億元。在招商方面,爲6個市場化合作委託區域(產業新城綜合性開發協議委託區域外)引入21個產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39.72億元。

住宅開發方面,去年,在完成“保交樓”的基礎上,華夏幸福地產開發衍生業務“幸福安基”打造“AMC+保交樓”“產業代建”兩大核心產品,業務覆蓋環北京、環南京、環武漢等核心都市圈,報告期內新增市場化簽約項目8個,新增簽約規模171.7萬平方米,合同總額近5142萬元。此外,交易服務品牌“幸福安家”聚焦都市圈不動產銷售服務業務,實現不動產銷售總簽約銷售額12.08億元。

在物業服務方面,去年“幸福物業”整體規模穩步增長,服務累計覆蓋59個城市,社區物業接管戶數45.37萬戶,累計服務園區企業1500餘家。2023年實現營收19.26億元,同比增長10.9%;淨利潤2.58億元,同比增長20.2%;第三方業務營收2.25億元,同比增長243.9%;市場化外拓簽約79個項目,簽約額10.03億元;增值業務營業收入1.85億元,同比提升168.6%。

(編輯:王金龍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