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垃圾變燃料 雲林的轉機

在先進國家看來,垃圾就是燃料,而非無用之物。(圖/環保署提供)

有關媒體報導「環保署協調代燒雲林垃圾環署碰釘」,恐再掀起各縣市垃圾大戰,主管機關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長吳盛忠表示,狀況其實還好,都在掌握中,不致爆發垃圾大戰。

吳盛忠表示,事實上,每座焚化爐爲保持每天均有垃圾可燒,都會堆積或儲藏垃圾,形成一座座垃圾山、垃圾谷,這是常見的現象,不用太擔心。且環保署已幫忙協調其他縣市或民營企業幫忙燒垃圾,雲林累積的垃圾會逐步減少。

吳盛忠說,焚燒或掩埋垃圾已經是過時的觀念,先進國家都把垃圾當成燃料,經過處理後加以利用,不僅可解決垃圾量的問題,還可將其轉變成能源。環保署亦已向行政院爭取《多元化垃圾處理計劃》,協助地方解決垃圾問題。

吳盛忠強調,這項計劃於去年6月22日奉行政院覈定,總經費達新臺幣153億元,中央補助地方84.5億元,完成焚化廠升級整備工作,提升處理量能。也將優先補助尚無焚化處理能力的縣市,設置如機械生物處理(MBT)或機械處理(MT) ,將垃圾乾燥分選成爲廢棄物衍生燃料(RDF)或固體回收燃料(SRF)。

此外,還有廚餘沼氣發電高速堆肥等在地多元化垃圾處理設施,可將垃圾經多元化處理後,提供轄區內產業,替代部分進口燃料及農民替代化學肥料。對於再生能源的開闢、環境品質維護與產業技術升級等,具有正向意義。

目前環保署已補助雲林縣設置廚餘堆肥前處理設施,在加速廚餘脫水外,該縣也提出設置移動式垃圾全分選及產製RDF-5計劃,預計將垃圾分選後產製RDF-5,因其熱值可高達3500千卡/公斤以上,將優先提供縣內產業鍋爐所需燃料。

吳盛忠強調,雖然雲林縣目前仍有垃圾處理困境,但只要有明確方向、正確措施及積極行動,勢必能將垃圾處理危機變爲轉機。

環保署呼籲,落實源頭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搭配垃圾分選與生質能源化設備,將垃圾轉型生質能源產品,並與產業結盟提供替代鍋爐所需燃料,相信過去一直被嫌棄垃圾勢必轉型爲再生能源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