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控三接危害雙髻鯊 學者澄清影響小

環團指三接外推案會阻礙藻礁海域的紅肉丫髻鮫生存,但研究鯊魚的學者指出這種說法不正確。(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所所長劉光明提供)

中油於桃園大潭藻礁海域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氣站(俗稱三接),引發環團控訴除藻礁外,紅肉丫髻鮫(雙髻鯊)資源也會受到嚴重影響,但是研究鯊魚超過20年的國內學者指出,牠們的活動範圍遍及整個西海岸,這種說法「不正確」,三接興建對紅肉丫髻鮫影響很小。

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兼鯊魚永續研究中心主任劉光明表示,紅肉丫髻鮫不是國內保育動物,母鯊約4、5月於西海岸產子,一胎約可生25尾,因離岸尚遠,被抓到機會少。但產下的小鯊,則確實會往近岸移動,此時就可能被西岸的刺網、漁具捕獲。

丫髻鮫屬於洄游性魚類,是頂級獵食者,大的可長到3米多,同時牠也是高經濟價值魚種,除了魚翅外,魚肉也常被製成高級魚漿、鯊魚煙等食品。

對於環團指稱大潭藻礁一帶發現紅肉丫髻鮫,劉光明表示,這沒有錯,但牠們蹤跡在西岸北從淡水,南到高雄前鎮,都有發現。在春季會捕獲剛出生稚魚與幼魚,到了秋季會再洄游回臺灣西岸,成魚則研判往北走,因爲南方澳的漁船那邊會抓到,等隔年4、5月又出現。

環團指控一旦三接港口蓋好,紅肉丫髻鮫迴游路線會被阻斷逃不出去,劉光明鄭重澄清:「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爲鯊魚遇到干擾,會自己找地方去游出去。他同時不認同環團在藻礁區設丫髻鮫保育區的建議,表示這個沒有太大意義,畢竟牠們活動範圍是整個西岸。

劉光明表示,真正危害紅肉丫髻鮫的,是漁民的刺網與漁具,幼魚常被捕獲而死亡。因此要保育牠們,他建議,目前西岸幾個縣市會在固定季節,禁止3浬內進行刺網作業,其他縣市應該也要跟進,這對在4、5月產子季節的丫髻鮫來說,以季節性休魚方式,是對他們比較好的保育方式。

對於公投結果,劉光明看法是,三接遷建案真的過關,現在蓋好的棧橋港口留在那邊沒拆除,反而成爲爛尾樓,不利生態,既然中油承諾成立藻礁保育基金,如果願意拿出來做海洋生態覆育,其實可以做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