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價洗三溫暖 後市仍看三變數

根據央行統計,新臺幣對美元從2020年疫情開始時的30元價位,一路衝高至2022年1月17日27.607元的25年新高,市場甚至已經喊出26元在望。

但1月下旬開始回貶,短短四個多月至5月初,已慘摔至29.823元,除交出蟬聯二年的最強貨幣寶座,更淪爲最弱亞幣。

匯銀主管認爲,新臺幣半年不到,從最強到最弱,簡單來說就是通膨、疫情、戰爭的衝擊。

美國去年開始通膨炸鍋,鷹派升息的態勢愈來愈強,引發資金避險回防美元效應,外資開始啓動賣股匯出,新臺幣強勢跟着告終;俄烏戰爭在2月底引爆,進一步加重通膨壓力,外資再加大撤離的力道,新臺幣貶勢更明顯,直接落至28元。

尤其國內疫情未見受控,單日確診數由百而千再上萬,外資順勢全面展開大逃殺,28元常態也才一個多月,4月上旬就站穩29元,並持續至今。

匯銀主管指出,新臺幣跌跌不休,市場又喊出30元恐失守,但5月中又升破29.8元,且僅一週多已衝向29元整數關卡。

匯銀主管預期,震盪其實還沒結束,畢竟美國通膨是快速回落或停在高原區衝擊經濟成長、俄烏戰爭到底還要打多久、國內疫情何時走緩,三大關鍵都是未定數,短暫的風平浪靜、跌深反彈不宜過度樂觀看待,或許等過完暑假,情勢才能更趨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