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這麼多,來年怎麼買 債基挑大樑,指數基金成新寵

原標題:基金這麼多,來年怎麼買 債基挑大樑,指數基金成新寵

錢江晚報記者 甘居鵬

去年底贖回創業板指數基金後,杭州的上班族王小姐躲過了下跌。2024年1月,創業板指數下跌16.81%,已接近去年一年的跌幅(19.41%)。

除創業板指數外,滬指、深證成指開年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基民和股民一樣損失不小。

進入2024年,基金市場有哪些新變化?基金還能不能買?機會在哪裡?記者採訪了多位基金投資者和業內人士。

買了幾十只基金虧損不少

投資者轉戰債券型基金

“我都不敢點開看了!”王小姐說,雖然難受,但還是會時不時打開軟件看一眼,“也許漲回來一點了呢。”

記者從王小姐的賬戶看到,她一共買了二十幾只基金,有指數基金,也有汽車、醫療、有色、環保、白酒等行業的基金,金額多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之間,最多的一隻買了2萬多元。不過,多數基金虧了30%-40%,虧損最多的超過56%。

這麼多種類的基金是怎麼選出來的?王小姐的回答有點讓人哭笑不得:“平臺首頁會推薦一些,有時候自己盲選,有時候看財經博主,瞎買了一堆。”

王小姐大量買入基金是在2021年,當時A股行情不錯,有賺錢效應,大批基民涌入消費、醫藥、新能源賽道,基金經理堪比影視明星,受到追捧。

2022年1月4日至今,中證消費指數、中證醫藥指數、新能源車指數跌幅均在40%左右。而這一波入坑的基民,可謂“回本路漫漫”。

“基金和個股一樣不可靠,不能長期持有,只有做波段才能賺到錢,我就把基金做成了短線。”一家中小企業的老闆周女士說,她投資基金已有十年,操作靈活,能夠抓住一些結構性行情,過去一年先後買過基建、恆生科技、芯片半導體、傳媒、信息安全、中藥等行業基金,“每次投入也不多,沒有壓力,賺10個點就跑。當下的行情不好把握,已經清倉休息了。”

在震盪行情下,像周女士一樣全身而退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仍深陷泥潭,在贖回和加倉之間徘徊。

最近幾天,王小姐在“高人”指點下,買入了幾隻債券型基金和銀行ETF,其他的錢放在餘額寶裡。“餘額寶也是貨幣基金,銀行基金也還可以,但是買少了。債基、貨幣基金這些都比較穩,至少不虧錢。”

對於王小姐來說,這一次總算踩準了節奏。

2024年開年以來,債市行情持續走高。1月,新發基金中債券型基金成了主力軍,發行份額佔比76.91%,而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僅爲11.7%和8.23%。

指數型基金仍有機會

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

持續低迷的市場行情下,杭州具有十多年投資經歷的李先生賣掉了所有的股票,從一名股民變成了基民。

“我買入了滬深300、創業板、科創50指數的基金,以及券商ETF。之所以這樣配置,是因爲三隻指數基金具有代表性,而且跌了很久了。如果大盤反彈,券商基金應該有機會。”在李先生看來,買基金其實也是買股票,但是相對穩一些、慢一些,少了炒股的樂趣。

行情低迷、個股波動大的情況下,指數基金成爲了市場新寵,呈現出“越跌越買、逢低入手”的態勢。從1月底到2月初,多隻滬深300ETF份額暴漲。19只滬深300ETF合計規模在1月增長1033.41億元,達3874.73億元。就在滬指一度擊穿2700點的2月2日,4只規模靠前的滬深300ETF合計成交超191億元。

“簡單的指數基金適合普通人,能獲得平均收益,2024年仍然有投資機會。”一家公募基金投資部總監告訴記者,多家基金公司都推出了跟蹤上證綜指的ETF,每個月都會調整持倉股,增強收益很強。

2月2日,首批中證A50ETF獲批,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摩根基金等10家集體拿下“準生證”,預計爲市場帶來至少20億元增量資金。同日,摩根中證A50ETF也正式獲批。

“A50代表了A股前50個大市值的公司,是核心資產,長期投資價值毋庸置疑,可以期待。”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指數基金可以定投,也可以做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波段,小波段還是很難賺到錢,要看預期是多少,做好止盈止損,問題不大。”李先生歲末年初都會做覆盤和來年計劃,他決定大部分資金轉戰基金,但“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他注意到,有一類標註“紅利低波動”“增強”的指數基金,跌幅較小,甚至逆勢增長,此外近期跨境ETF、黃金ETF也可以關注。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