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垃圾掩埋場大翻身 海科館覆育有成化身潮境公園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將長潭裡垃圾掩埋場美化成公園。(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基隆潮境公園前身是「長潭裡垃圾掩埋場」,對環境帶來嚴重影響,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接收後,將掩埋場美化成公園,作爲戶外園區,除了處理海水受污染問題,更定期監測海洋生物存活率,現在覆育工作有成,變身成民衆假日眺海,踏青的去處。

長潭裡垃圾掩埋場1976年啓用,因基隆市興建「天外天垃圾掩埋場」,於1992年封場。海科館長陳素芬表示,海科館1997年成立籌備處,第一個建館工程是處理長潭裡垃圾掩埋場帶來環境污染危機,經專家研究與評估,遷移垃圾掩埋場的複雜度與困難度太大,因此,選擇與垃圾掩埋場共存。

陳素芬指出,除了將垃圾掩埋場美化成公園外,也依政府環境影響評估規定,定期進行陸域與海域監測作業,設立潮境工作站及抽水站,長期觀測海洋生物的健康與活存率。20年來監測結果顯示,潮境海灣的水質均在正常值,海洋生物也能正常活存、繁衍後代,讓潮境工作站成爲海科館海洋生物覆育中心。

海科館補充說明,現在覆育公園周邊的「飛天掃巴」、「地景相框」、「鸚鵡螺廣場」等裝置藝術,皆是熱門拍照打卡景點,是全省有名的海岸公園,也被雜誌列爲全臺最完整的30座特色公園之一,雖然垃圾距離腳下僅50公分,但成爲現今有名的海洋環境教育課程場域。

陳素芬說,今年3月潮境海洋智能館將開幕,將把長期累積的專業能量與努力同時展現,期待國人以此爲案例,多尊重大自然,減少生產垃圾與廢棄物,才能擁有更健康的生長環境與海洋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