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國際組織受阻 民衆黨:「抗中」無法實質保臺

民衆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幹事長張其祿今召開記者會,表示當前兩岸關係難解,臺灣加入國際組織屢受阻礙,政府應試圖爭取民主同盟支持,打着「抗中」旗號,無法實質「保臺」。(民衆黨提供)

民衆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幹事長張其祿今召開記者會,表示當前兩岸關係難解,臺灣加入國際組織屢受阻礙,政府應試圖爭取民主同盟支持,並處理中共「經濟政策武器化」的趨勢,拿出靈活、務實的外交方針,別再打着「抗中」旗號,無法實質「保臺」,甚至是侷限臺灣的國際發展空間。

邱臣遠表示,蔡英文總統2016年當選後,提出「揚棄單向援助、走向國際合作」的踏實外交方針,但回首過去7年,「大撒幣」竟成外交主軸,錯誤政策嚴重影響臺灣與友邦交流。他說,臺灣久未受邀參與WHA,去年雖有13個友邦、數十個歐盟國家聲援,依舊功敗垂成,更別說如今國際局勢已然不同,臺灣今年是否能順利以觀察員身份參與WHA,仍有不少變數。

邱臣遠認爲,蔡政府要拿出更靈活、務實的外交方針,纔能有效爭取各國認同,例如去年曾在WHA正式會議發言支持臺灣的國家,包含德國、盧森堡、捷克及立陶宛等,外交部應保持溝通,即時掌握各國立場。而2022年32個歐洲國家與加拿大在歐洲議會成立的「福爾摩沙俱樂部」平臺中,聯名致函WHA提倡臺灣入會,政府必須持續爭取支持。

邱臣遠建議,除了官方管道,也可透過我國僑胞與商界於各種活動倡議,向當地政府爭取支持,增加臺灣發聲機會。他提到,蔡總統爲了擺脫臺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推動新南向政策揚言開拓新市場,但去年10月至今,新南向18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呈現下降趨勢,政府試圖「抗中」卻拿不出及格成績「保臺」,讓臺灣陷入經濟困頓危局。

邱臣遠說,對應錯綜複雜的國際情勢,單一管道的模式與大撒幣的策略,只會限縮臺灣的國際交流空間,這是蔡政府需要檢討的。政府未來除了另闢新市場,也要推動貿易多元化、加速產業升級轉型,唯有提升臺灣國際競爭力,才能穩健迎向未來變局。

張其祿指出,蔡政府在兩岸關係上陷入僵局,若兩岸關係無解,要加入WHO、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等國際組織談何容易,蔡政府應把實際的困境告訴民衆,而非用空話愚弄民衆。他提醒,大陸商務部對臺灣啓動貿易壁壘調查,過去對臺的讓利,現在卻成爲調查的重點,對ECFA的影響不容忽視。

張其祿說,我國經濟部宣稱禁止從對岸進口的2455項商品,只佔臺灣出口到對岸比重0.9%,試圖淡化貿易壁壘調查可能的影響,但完全是避重就輕,實際上未來兩岸貿易議題將可能直接在WTO場域直接上演攻防。而值得一提的是,WTO既有上訴機構2019年起已暫時停擺至今,歐盟、中國、澳洲及紐西蘭等52國改以「臨時上訴仲裁多邊協議」(MPIA)臨時性代替措施處理,但臺灣目前沒有加入MPIA,就算趕緊加入,仲裁結果也未必有利臺灣。

張其祿表示,若當前臺美、臺歐、臺日等多邊關係號稱史上最好,蔡政府應與友好國家展開合作交流,包含調整產業供應鏈結構、推動「友岸外包」,運用「價值同盟」與「矽盾」等獨特優勢,儘速加入CPTPP等中國大陸影響力尚未進入的國際組織,甚至另闢蹊徑與民主同盟國家建立合作關係,纔是務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