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始祖鳥前傳

英國著名戶外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在《心向羣山》中寫道:三百年前,人類冒着生命危險去攀登高山,只會被視爲精神錯亂,但近百年來,我們開始癡迷海洋、森林、沙漠以及高山,向戶外去,向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彷彿是喚醒了人類身體與心靈中對大自然不可割裂的渴望。

東京都市圈有一座山叫做高尾山,是東京市民週末常去的地方,天氣好的時候,山頂還能看到富士山,圍繞着這座本身並不知名的小山,民宿,近鐵都得以發展起來,山腳下有衆多全球戶外品牌的旗艦店。高尾山的紅火大概是在泡沫經濟之後若干年開始的。

廣州市區有一座並不高的山,叫白雲山。過去它是廣州富人休憩的地方,裡面有一些私密的度假酒店,但今天每到週末,絡繹不絕的市民,都來這裡爬山,鍛鍊,亦或是在山頂席地而坐,眺望市區。

這一幕,在南昌郊外的梅嶺,蘭州的白塔山,杭州的西湖都在發生。

或許這一場景,仍然讓我們可以相信和期待,世界正在變成平的。

我想真正的變化總是悄無聲息但又風捲殘雲一般。

我們已經看到基於苦難,磨礪的品類的迅速衰退。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基於自我取悅,自然和諧的品類的快速躍升。猶如日月交替,那個瞬間也猶如無數個放學回家的路,走着走着,就短短几分鐘一切都變了。

當中國人開始向外探索:

開闢戶外新生活方式

這幾年,中國戶外運動的熱度持續飆升,正在從硬核的小衆愛好,向輕型的全民化運動發展。人們開始打破專業運動與生活方式的邊界,玩法變得越來越輕。探索不再只存在於爬珠峰,它可以是露營、登山、騎行...我們更願意用大衆化、生活化的方式與戶外連接,讓身心去享受戶外,而不是征服戶外。

我認爲,這種“大衆的、生活的”輕量化戶外將是未來中國最廣泛的生活方式。對於品牌來說,輕量化戶外賽道中充滿着巨大的機遇和想象空間,已成爲傳統運動品牌、傳統戶外品牌、甚至快時尚品牌的必爭之地,若能率先在賽道中形成認知、建立標準,將會給品牌資產沉澱帶來巨大價值。

戶外品牌的崛起,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後,歐美戶外市場也經歷過從生存技能到生活方式的轉變。上世紀70年代左右,攀巖、露營、滑雪等戶外運動逐漸成爲中產階級新的生活方式,The North Face(北面)、patagonia(巴塔哥尼亞)、ARCTERYX (始祖鳥)等戶外品牌應運而生,它們不僅迎合了時代的需求,更引領了戶外裝備的潮流。在衆多競爭者中,始祖鳥另闢蹊徑,憑藉GORE-TEX面料和ALPHA SV衝鋒衣,率先在衝鋒衣品類中建立了“上限標準”,從一衆戶外品牌中脫穎而出,至今仍站在鄙視鏈的頂端。

就像曾經站出來制定產品標準的始祖鳥一樣,我認爲中國大衆戶外賽道中,也會出現一個類似的角色,成爲標準的制定者、賽道的引領者,我在蕉下身上看到了“中國始祖鳥”的潛質。

爲什麼是蕉下?我們橫向對比了蕉下與始祖鳥的成長路徑,發現他們在發展過程中的某些階段和能力是類似的,本文將以蕉下爲主線,爲你展開這些具有類同感的卻又存在差異性的分析和答案。

當品牌切中時代紅利:

用一把小黑傘實現防曬突圍

企業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尤爲成功的企業,除了本身的努力之外,往往在幾個節點都做了正確的抉擇,踩中了時代的紅利,乘着風口而上,最終得到了堅如磐石般的成功。

抓住趨勢就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比如始祖鳥的順勢崛起。在歐美極限戶外浪潮下,衝鋒衣自然成爲了戶外愛好者征服高山與荒野的必需品。1996年,始祖鳥與美國戈爾公司合作,利用Gore-Tex面料推出了Alpha SV衝鋒衣,突破了當時“防水不透氣,透氣不防水”的技術瓶頸,做到了兼顧防水、防風、透氣三大功能,迎來品牌的第一次飛躍。

正如始祖鳥早期成功離不開“衝鋒衣”,蕉下的崛起始於“小黑傘”。蕉下誕生的契機源於2012年,當時創始人之一馬龍在香港讀書,他發現很多女性熱衷於跑步、登山等戶外運動,同時她們非常重視戶外運動時服飾的外觀。但彼時,市面上大多數戶外運動品牌都只注重產品專業性,忽視了女性既想要功能又想要顏值的需求。並且,防曬作爲最廣泛的戶外需求,物理防曬市場與化學防曬市場相比,仍然相對空白。

於是,蕉下以“滿足女性消費者對戶外防曬的需求”爲出發點,於2013年推出了旗下第一款防曬產品“小黑傘”,其所使用的L.R.C塗層,可以阻隔99%的紫外線,隔熱和遮陽效果比市面上的普通黑膠塗層好上數倍。正是源於這款明星單品,蕉下開始向消費者講述一個有關“戶外硬防曬”的產品故事,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當佈局拓展全品類:

防曬衣霸榜品類第一

正如防曬只是大多數人走向戶外的第一需求,小黑傘只是蕉下探索戶外的起點,防曬衣纔是更廣闊的賽道。

隨着業務規模的擴大,面對所有年輕消費品牌都會遇到的“30億營收卡點”,蕉下選擇通過增加產品線、拓寬產品組合、升級品牌定位突破增長天花板。於是,在打爆“小黑傘”後,蕉下沿着戶外場景,對西方戶外的皮膚風衣/防風夾克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聚焦在中國人更在乎的“防曬”功能,用更貼近大衆需求的功能,更透氣輕薄的面料,更人性時尚的設計...打造出了又一爆品“防曬衣”,並藉此成爲中國防曬衣市佔率第一的品牌。

據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上半年,防曬衣等服裝產品已經成爲蕉下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佔比超過1/3。可以說,防曬衣在蕉下的發展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蕉下還創新了摺疊墨鏡、護眼角口罩等非傘類防曬用品,通過以防曬衣爲代表的海量經典品,在消費者心中種下“防曬”心智。

拓品是所有企業在擴張的時候一定會想到的下一個步驟,其挑戰往往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在於用戶心智接受度,這決定了品牌能擴多寬,是否能形成購買;二是在於品牌資產積累,這決定了是否支撐你擴到別的品類。舉個例子,在大衆的印象中,new balance 就是做跑鞋的,所以當他去拓品做籃球鞋、足球鞋的時候,大部分消費者不願意買單,跟跑鞋強綁定的過程,導致品牌只能做跑步賽道。

但是,我們發現,“拓品”時期的蕉下,也和始祖鳥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品牌資產積累不止在品類增多,也在於用戶心智的一脈相承。比如始祖鳥用極有辨識度的GORE-TEX面料跟衝鋒衣產品標籤,拉通了消費者對始祖鳥的極限戶外功能天花板的認知,這個時候想要進入鞋履、包袋等市場,只需要再次掏出GORE-TEX、衝鋒衣這些標籤,認知門檻自然會降低,用戶接受度也會更高。

那麼迴歸到蕉下,品牌能從小黑傘成功拓品至整個硬防曬,也是因爲有類似始祖鳥衝鋒衣的小黑傘、防曬衣作爲消費者認知標籤。看起來是跨品類,但實際上都是以“解決消費者戶外防曬需求”爲核心進行品類拓展。蕉下基於自身的核心優勢,通過品牌戰略不斷突破“季節、人羣、地域”的限制,對場景不斷進行細分,持續爲消費者創造價值。拓品策略的成功,也成爲了蕉下驅動增長的源點。

當防曬拓寬至生活方式:

輕量化戶外的領航者

任何消費品牌崛起都有時代背景,與當年始祖鳥受益於西方極限戶外的大趨勢不同,蕉下受益於戶外全民化、日常化在中國的流行。現在一個明確的趨勢是,全世界戶外運動方式都在變得更簡單,如果你有在關注戶外領域,就會發現露營、滑雪、飛盤的聲量遠沒有之前大了,現在流行的是徒步、騎行、甚至是Citywalk。戶外不再是一種奢侈品,也不再過於追求儀式感,而是正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蕉下在捕捉到消費者在市場的消費態度和需求後,2023年首次提出“輕量化戶外”這一新概念。這裡的“輕量化”,既是指輕型戶外運動的集合,也是新運動&新場景下用戶新需求的產品解決新方案,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說,始祖鳥選擇在做強衝鋒衣等產品後,開始通過品牌塑造、山地課堂等做大“突破極限,向上生長”的西方極限戶外文化;那麼,蕉下的輕量化戶外品牌升級戰略,做的也不僅是防曬之外的全產品矩陣,更是開闢了一條和西方極限戶外並行的賽道,甚至可能是一種輕量化戶外文化和生活方式。

蕉下所定義的輕量化戶外概念,其機會和目標是“戶外生活方式品牌”,要做大衆戶外的1-100,也在參與中國戶外產業的1-100。蕉下認爲戶外本身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自然成爲日常,在戶外延展大衆美好生活邊界”,鼓勵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簡單與純粹。

如何讓消費者對生活方式品牌有更具體的感知?蕉下通過產品、內容、場地等多種渠道,影響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向其傳遞“天地間,肩並肩”的戶外生活理念。

從產品上來說,蕉下根據輕量化戶外場景做產品創新,品牌在乎的是消費者在真實場景下的使用體驗和主觀感受,基於此蕉下在以防曬衣爲代表的海量防曬經典品之上做加法,在保證防曬產品優勢的同時,滿足消費者更多戶外場景需求,在專業戶外與生活方式中間尋求到平衡;

從內容上來說,蕉下在線上持續不斷地輸出品牌內容,從驚蟄令到回戶外,品牌動作從勾勒輕量化戶外大概念到具體的生活方式輸出,積累沉澱品牌資產;

從場地上來說,蕉下通過更高的線下門店覆蓋展示產品,同時還搭建了“蕉下日落營地”,建立國內首個運動+露營公園綜合體,使品牌和消費者之間、消費者和消費者之間形成強關聯,幫助蕉下成功與輕量化戶外場景強綁定,不斷贏得優質口碑。

當頭部反向規範品類:

防曬行業標準的立身之戰

如果說所有未來能夠制霸賽道的品牌都曾經歷過一場歷史性戰役,那我們現在正處於輕量化戶外賽道中最重要的Moment之一。

正如同幾十年前,始祖鳥打贏的那場GORE-TEX面料與衝鋒衣的立身之戰,讓其一舉成爲西方極限戶外和生活方式的引領者。最近蕉下率先公佈防曬衣六維標準和可量化參數這件事情,也代表品牌已吹起衝鋒號,打響了屬於自己的立身之戰。

防曬衣是輕量化戶外賽道里最重要的品類標籤。與國外熱衷購買衝鋒衣等專業戶外裝備不同,中國人更傾向於購買“防曬衣”。知萌2024年中國消費趨勢調研顯示,防曬服、衝鋒衣、登山鞋成爲最多消費者購買的戶外運動裝備,分別佔比50.9%、48.7%和39.3%。中國防曬服配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用戶需求的增長,也受益於社交媒體和廣告活動的推廣,而市場的細分化更是爲大盤的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根據《白皮書》數據顯示,防曬衣佔據了防曬服配的半壁江山,市場佔比57.8%,預測2026年中國的防曬衣市場將達到554億的水平。

防曬衣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引來了越來越多良莠不齊的玩家入場,市場格局逐漸形成了以戶外生活方式品牌、網紅/電商白牌品牌、垂類防曬品牌 、傳統戶外品牌、運動品牌、常服品牌的6大主流類型競爭的局勢。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行業標準,近幾年,防曬衣行業標準不公開、數值不透明等亂象頻出,這不僅可能是蕉下未來營收增長的隱患,也限制了整個品類的發展空間。

基於以上背景,蕉下決定站出來,聯合艾瑞諮詢發佈了《中國防曬衣行業標準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率先公佈了自己在防曬衣品類堅持的六維標準及參考數值,試圖把“內部經驗”轉化爲“外部共識”。蕉下認爲一件合格的防曬衣需要在UPF數值、紫外線阻隔率、涼感係數、透氣率、耐洗度和克重等六大維度滿足消費者在不同天氣、體感、功能和場景下的需求,清晰地告訴了行業,消費者對防曬衣的真實期待。

蕉下這一舉措,爲防曬衣行業做出了標準公開化、數值透明化的表率,頗有些始祖鳥當年作爲衝鋒衣老大,爲這一品類建立“GORE-TEX面料,防水、透氣雙20000,三層壓膠工藝,13mm壓膠條寬度,每英寸16針”等品類標準的姿態。但和始祖鳥西方極限戶外做“上限”不同,蕉下面對的是輕量化戶外賽道,更日常的場景和更大衆的消費者,所以是堅持的是夠用的“底線”。

在蕉下的語境中,用“防曬衣六維標準”及可量化的參數,拉通了消費者對於一件好防曬衣的品類認知和選購標準。行業內沒有可以借鑑的品牌,那就成爲讓別人借鑑的品牌,行業內沒有可以參考的標準,那就建立自己標準。可以說,這頭部品牌在“反向規範”品類,實打實的解決品類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這對品牌是好事,對行業長期發展也是好事。

就像當下人們提起衝鋒衣就想起始祖鳥,蕉下或許也會成爲防曬衣品類的代名詞,未來提起防曬衣,可能也只有蕉下和其它。

這樣一來,蕉下不僅佔領了硬防曬賽道的制高點,還能以防曬衣爲消費者的產品心智錨,拓展“全人羣、全季節”產品矩陣,再配合前文提到的內容+場地,一步步贏下輕量化戶外生活方式的關鍵戰役。

我們所經歷的今天,就是他們所度過的昨天。

相似的商業故事,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裡反覆上演。

中國新一代消費品牌的發展,或多或少都能在歐美和日本相關行業案例中找到規律。

但又因爲不同時代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巨大差別,他們又各自走出不同的發展方向。

正如同始祖鳥和蕉下。雖然他們在某些階段的路徑十分相似,但目的地卻不盡相同,始祖鳥是從衝鋒衣到全戶外品類到西方極限戶外文化;而蕉下是從硬防曬引領到輕量化戶外全品類,再到輕量化戶外生活方式。因此,我認爲蕉下不會完全復刻始祖鳥,而是始祖鳥的前傳,它會像品牌精神所倡導的那樣,以輕盈的姿態,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中國社會正經歷一場重要的轉型,即從滿足基本生存的消費模式轉向追求生活方式的消費理念。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品牌來參與生活方式的共建,也必然會出現具有引領性的“年輕消費品牌”。我想,蕉下所呈現的品牌經營策略,以及如何讓品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佔領消費者心智的路徑,值得年輕消費品牌及相關從業者們借鑑和思考。

當下是一個轉折年代。各種聲音層出不窮,各種流派,一會兒流量爲王,一會兒私域爲王。

2024年,我見了很多公司。我想最終決定一個公司走向的,並不是運營技巧,而是所堅信的價值。因爲所有的運營技巧都會被填平和均值迴歸。

所有引領性的品牌,都是承擔了引領者的責任和成本的。同時早已認知到這是自己的使命。

而這種使命感的習得,或許是在創業之初,亦或許是在過程之中,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將此認爲是不次於賺錢的使命,併爲之而奮鬥。我想,這樣的一批企業纔是中國未來逐鹿全球各個品類的主力軍。

編輯:孟奇

總編:沈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