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陸火星計劃 側重火星軌道器與火星車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去年4月正式立項,計劃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歐陽自遠日前表示,不同於美國火星探測計劃,中國的探測計劃更側重「火星軌道器+火星車」組合協同工作。此外,由於通信延遲非常嚴重,未來爲人類移民火星打前哨併發揮實質作用的將是一批高智慧型機器人

大陸經濟參考報報導,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火星科學概論》主編歐陽自遠指出,探月工程的技術積累和人類對火星的觀測研究讓中國具備了「離開自己搖籃」的能力,之所以瞄準火星是因爲最像地球,包括可能曾有水、生命存在等。

歐陽自遠表示,不過由於距離火星太遠,火星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交流可能需要15至20分鐘,通信延遲非常嚴重。因此,在他看來,爲人類移民火星打前哨並將發揮實質作用的將是一批基於強人工智慧的高智慧型機器人,可以自主獨立做出分析判斷,而不是浪費太多時間等待地球發來的指令

歐陽自遠介紹稱,目前,人類對火星的探測有40多次。其中,2011年美國發射了「好奇號」火星探測器,2012年8月,成功登陸火星表面。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4月正式立項,計劃在2020年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軌道器環繞探測和火星車軟着陸巡視探測。

他表示,不同於美國火星探測計劃是藉助「好奇號」火星車將一個配有高精度儀器的巨大實驗室搬到火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更側重「火星軌道器+火星車」組合協同工作。

歐陽自遠解釋,火星衛星天上圍繞火星運行,通過環繞遙感探測,可以對地表大氣進行綜合性全面調查;火星車在地面上運行,通過軟着陸巡視探測,可獲得着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岩石土壤種類等巡視探測資料,爲火星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