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野放石虎3成遭犬殺 特生中心:百年後滅絕率98%

石虎。(本報資料照)

許多民衆基於愛心有餵養流浪貓狗的習慣,但也間接擴大人犬衝突、生態衝擊與環境衛生等嚴重問題。根據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統計,2017年以來共野放追蹤21只石虎,其中7只遭犬殺,死亡地點附近常見餵食點,呼籲民衆不要透過餵食使犬隻聚集。而在石虎死亡率依舊偏高(含犬殺、路殺、誤食毒藥等因素)推算下,百年後石虎族羣滅絕率高達98%。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表示,野生動物受傷原因包含路殺、獸鋏、遊蕩貓狗咬傷等,特生中心從2017年野放追蹤的21只石虎中,其中7只遭犬殺,很多死亡現場附近都有餵食點,許多飼料都是直接灑在地上,一來造成環境髒亂和犬隻聚集外,野生動物在有營養需求下也會來吃,因此餵養的行爲不只造成遊蕩犬隻大量繁衍,也造成野生動物食性的改變,這對生態衝擊相當大。

楊嘉棟嚴正呼籲,遊蕩犬在營養不足下,1胎生下的幼犬數量並不多,但國內除了結紮與回放成效非常不好外,任意餵養造成遊蕩動物營養過剩下,繁殖能力就會非常強,每胎的數量會非常多,也造成野外犬隻越來越多,愛之足以害之,餵食是相當不適當的行爲。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補充,民衆很容易在外看到遊蕩犬貓,這對其他原生動物生存是嚴重威脅,目前石虎的死亡率仍然偏高,其中包含許多原因,但若死亡率仍不下降,100年後滅絕風險高達98%。

楊嘉棟再以穿山甲爲例,穿山甲是低海拔地區常見的哺乳動物,但每年平均有50只送到特生急救站,有一半以上都是遭遊蕩犬咬傷,尤其穿山甲遇到威脅時會縮成一團,狗就會從穿山甲的尾巴開始咬,而臺灣野外能造成這種啃咬撕裂傷的只有遊蕩犬而已,因此很確定是犬隻造成的。

楊嘉棟說,穿山甲傷口癒合速度非常慢,救傷時間至少都要1個月,除了要準備食物螞蟻外,還要傷口處理等,付出的醫療成本非常高,國外也注意到臺灣這麼多穿山甲被流浪犬攻擊的現況,穿山甲的尾巴有育幼和支撐身體的功能,一旦被咬斷尾,對其野外求生就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