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ETF規模衝逾3.2兆元 金管會籲留意投資風險

據金管會統計,截至9月底止已有237檔ETF掛牌交易,年增21檔或9.7%,規模逾3.2兆元,年增達1.1兆元或52.4%。若與2022年底相比,規模亦成長達0.86兆元或36.8%。

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表示,ETF種類可依法規架構、追蹤標的指數性質、標的指數資產、實際投資組合等分類。由於商品種類多元,屬性與風險亦有所不同,提醒民衆應依自身投資需求、目的與風險承受度等,選擇適合的ETF。

高晶萍舉例,訴求以股息率作爲選股指標的高股息ETF,可能較適合需要有定期取得現金流的投資人。訴求高配息頻率的ETF,則可能須承擔較高的交易及配息成本,投資人在投資時亦應一併考量。

訴求ESG、成長潛力的原型證券投資信託ETF,較適合投資人以長期定期定額方式買進。至於期貨信託ETF、槓桿或反向型ETF屬策略交易型產品,因具有槓桿操作及反向操作風險,投資盈虧深受市場波動與複利效果影響,提醒投資人需留意風險。

其次,ETF交易方式與一般基金不同,可直接透過證券經紀商下單、在次級市場上買賣,因此會有市價、淨值2種價格。其中,在次級市場的交易價格是依供需決定,可能產生折價或溢價狀況,前者爲交易價格低於淨值、後者則反之。

高晶萍指出,一般折溢價若超過3%,投信就要在官網公告,提醒投資人應注意ETF折溢價情形。舉例來說,若ETF溢價幅度太高,根據市場調節機制,市價最終會往淨值靠攏,換句話說,買到高溢價ETF的投資人就容易因溢價收斂而造成虧損。

高晶萍提醒,投資人必須深入瞭解ETF產業面及市場面2大資訊,前者除了挑選符合自身投資需求及相關風險承受的ETF外,亦應瞭解ETF追蹤的標的指數、成分證券或商品、並追蹤差距(TD)或追蹤誤差(TE)等。後者則爲應注意買賣報價、交易量及折溢價差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