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臺股萬六閃爍 央行急打退燒針

臺股加權指數連續7個交易日在「萬5」之上,今天盤中更出現「萬6」行情,央行今天在臉書(Facebook)金融知識小學堂,特別PO文宣導「什麼是總體審慎政策工具?」,頗有打「退燒針」的意味!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已示警股市強漲和實體經濟已經脫鉤,有資產泡沫化疑慮。

央行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大家鮮少聽到總體審慎(macroprudential)一詞或相關術語,主要系當時金融監理多以個體審慎(microprudential)爲主,偏重監控個別金融機構經營狀況風險,較少考量金融機構間之相關性及其共同暴險。不過,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監理機關體認到即使個別金融機構健全運作,但因金融機構間之風險傳染效果金融體系無法預測黑天鵝事件等不利衝擊,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造成金融不穩定。

爲防範金融危機再次發生,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於2010年發佈Basel Ⅲ,強調總體審慎監理之重要性,提出相關概念及監理工具,促使總體審慎逐漸受到各國監理機關重視。

至於總體審慎與個體審慎的差異,央行指出,相較於個體審慎着重個別機構之監理,總體審慎系以整體金融體系爲考量,且關注因金融機構集體行爲及傳染效果、金融市場羊羣效應或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相互關聯所引發之系統風險。目前主要國家之監理機關多采由上而下方式,監控與衡量金融體系整體風險,並依其風險評估結果運用總體審慎政策工具以防範金融系統風險升高,並強化金融體系因應不利衝擊之韌性

總體審慎政策工具有那些又如何應用?各國主管機關或央行可依不同監理需求,採取不同總體審慎政策工具,例如針對順景氣循環問題,可要求銀行提列逆循環緩衝資本,或限制借款人負債所得比(DTI)與貸款負擔率(LTI),或限制銀行槓桿比率損失準備比率及部位錯配等規定。其中,爲避免房市過熱而擴大金融循環,不少國家央行限制金融機構對不動產放款比重、貸款成數(LTV)、寬限期與最長年限等。此外,爲降低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之傳染風險,監理機關可要求其提列額外法定資本或限制金融暴險等。

爲強化總體審慎監理,央行行除密切注意市場流動性資金跨境移動外,必要時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例如近期央行調整不動產貸款針對性審慎措施,限制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之貸放成數及寬限期等,即爲各國央行常用之總體審慎政策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