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臺灣永續金融調查 逾9成金融業將ESG納決策流程

該調查針對金融環境面、同業生態面以及政策落實面等三大面向呈現臺灣永續金融發展概況。金融環境部分,多數金融業者支持並認同永續金融在各面向的重要性與發展性,針對未來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別於2020年以公司治理或財務爲導向,今年多數金融機構預測系統性、無國界的環境因素(例如氣候變遷)將成爲最重要的決策因素,因應行動多從自身的減碳行動做起(66.7%),並表示客戶或投融資對象已開始受到氣候變遷與淨零趨勢影響。

除了氣候變遷環境因素外,該調查亦發現由於客戶與投融資對象開始受到自然或生物多樣性因素影響,金融業者正嘗試瞭解相關的影響性,並觀察客戶是否因此調整業務或活動;至於ESG中的「社會(S)」因素,調查發現勞動與人權議題已開始進入客戶視野,也有部分金融機構(46.9%)考慮減少或退出可能侵害勞動與人權的經濟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永續金融以外,在其他特定主軸的金融概念中,以「普惠金融」爲金融業最熟悉的概念( 58.3%),同時也是金融業參與或實踐程度最高的領域,代表金融業開始重視多元與包容偏社會(S)面向的主題。

調查中的永續金融生態面部分,近半數(49%)金融業者曾於2022年與往來對象如客戶、服務供應商等進行「議合」行動,鼓勵金融生態鏈低碳轉型、引導減碳。不過,雖然多數金融業已將ESG 納入內部流程,僅有24.2% 自評具備足夠的應用技能,因此「投融資對象改善ESG揭露品質」、「更一致的ESG 評鑑」以及「永續經濟活動認定類別」爲現階段金融業的最大需求,將對實踐永續金融有所幫助。同時,逾6成的金融業認爲,「考量ESG概念所伴隨的重大風險」是永續金融實踐的最大驅動力,與2020年「政策引導」爲首相比,今年風險意識一躍成爲推動永續金融前進的主要動力。

至於政策落實面,對於金管會所提出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近7成金融業認爲此行動方案有助於資金挹注,能夠提升市場對於永續的關注度進而驅動實踐;在行動方案中較重要的具體措施,金融業者認爲強化人才訓練是最重要的課題,有4成(40.6%)表示贊同;而目前已正式啓動的永續金融評鑑,金融業普遍認爲環境(E)支柱難度較高,永續發展支柱次之;在環境支柱中,淨零轉型支援被認爲難度最高(38.5%),其次是氣候風險策略(31.3%)。

就2020年與2023年的調查結果變化,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說明:「相較於2020年,第2次的永續金融大調查可以看出金融業者應對永續轉型變化和準備程度的進展。例如今年超過6成金融業認爲ESG概念所伴隨的重大風險是金融實踐的最大驅動力,這代表金融業已找到實踐永續金融的積極意涵,不再只是對政府政策的認同,控管實務上面臨的風險,纔是永續金融未來能否走得更長遠的關鍵。此外,爲社會與環境做對的事、管理層支持、實現臺灣2050淨零目標等也有超過4成的比例。」

展望未來,隨着臺灣永續金融體制持續健全發展,有助於推進整體金融產業迎向全球零碳趨勢,由匯豐(臺灣)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共同推動的「臺灣永續金融推動平臺」,期望發展成爲國內金融業向投融資對象議合的實踐場域,供金融業共同探討新興的永續金融議題或工具,也爲金融業角逐市場機會奠定重要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