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增加值“虛胖”?覈算方式調整有利於金融高質量發展

從主要參存考貸款餘額到參考銀行利潤指標,2024年一季度,國家統計局對金融業增加值的季度覈算方式進行了優化調整。

一位權威市場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短期看,這一調整或將下拉擾動貨幣信貸總量,但長期有利於金融高質量發展。

舊的核算方式可能存在弊端

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126.058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爲7.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爲38.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爲54.6%。

從佔比情況來看,我國包括金融業在內的第三產業佔比最大,對GDP的貢獻最大。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較高,此前已引發市場關注。

“以往覈算方式主要參存考貸款餘額增速。”上述權威專家表示,2023年及以前,金融業增加值在做季度覈算時,其主要構成部分——貨幣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主要參考存貸款餘額的同比增速進行推算。

這種舊的核算方式侷限性近年來逐漸顯現。這是因爲,上述推算方式雖較爲簡便,但在近兩年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可能導致各個地區產生較強動力,在月末等時點強化對存貸款增速指標的加壓督導,旨在推高地區的金融業增加值,進而提升GDP增長。

有地方金融機構人士此前對第一財經透露,爲了在關鍵時點完成指標要求,地方銀行不得不從企業或同業“拉存款”,導致異地存款“搬家”。一旦時點過去,數據統計完成,存貸款可能“迴歸原地”,特別是同業存款,這更加劇了資金空轉。

據市場專家介紹,舊的核算方式可能存在諸多弊端。首先是金融業增加值可能“虛胖”,目前銀行業淨息差不斷收窄,個別時點衝高存貸款未必能真正轉化爲營業收入,在按收入法覈算年度金融業增加值時往往會回調“縮水”。

此外,舊的核算方法使貨幣信貸總量月末衝高、月初回落的波動加大,干擾市場預期與宏觀調控,影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穩定性。

另外,容易造成資金空轉套利,存貸款衝量會伴隨存款利率上移、貸款利率下行,加劇“低貸高存”等資金空轉現象,降低資金效率。

與此同時,積累潛在的金融風險,信貸需求偏弱時,盲目衝高貸款可能影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並在未來逐步顯現,埋下較大隱患。

覈算方法優化有利於金融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優化後的核算方式主要參考銀行利潤指標。

據瞭解,今年,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調整優化金融業覈算方法,修訂金融業增加值季度覈算方案,金融業增加值按照金融服務領域分爲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業和其他金融業四類覈算,通過計算淨利潤、利息、手續費和佣金等因素來確定,反映金融機構在經濟活動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特別是貨幣金融服務業增加值計算,由過去基於存貸款增速的方法改爲基於利息淨收入、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等指標進行覈算。

2024年一季度優化後,金融業增加值在季度覈算時,改爲主要參考銀行的利潤表指標,包括營業收入中的利息淨收入增速、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增速等進行推算。

據業內專家分析,新的核算方法短期可能難免帶來“擠水分”的擾動,對貨幣信貸總量造成下拉影響,但長期而言是好事。

就短期影響而言,過去在舊覈算方法下,金融機構面臨較大的“存貸款雙增”督導壓力,月末時點尤甚,因此信貸投放存在動作變形,導致存貸款中含有虛增的、不規範的成分,類似水面上的一層“浮沫”。

覈算方法優化調整後,衝高存貸款的壓力明顯減少,過去虛增和不規範的存款在提取、貸款在償還、票據在出售,勢必帶來貨幣供應量、貸款總量的同步減少,類似撇去水面的“浮沫”。

上述權威專家表示,從實踐中看,考慮到覈算方法優化在今年4月被各方所瞭解和熟悉,預計對貨幣信貸增長的擾動可能集中體現在二季度,且會在下半年持續產生影響。特別是和去年同期做比較時,計算出的同比增量、同比增速等指標會受到更大影響,相關擾動可能要延續到明年纔有望逐步淡化。

就長期影響而言,業內專家認爲,覈算方法優化後,貨幣信貸總量和金融業增加值數據的增長將更實,資金循環週轉的效率將更高,有利於推動銀行業務全面發展,並以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場人士認爲,金融業增加值指標優化後,短期內金融總量指標承受一定的下拉擾動是值得和需要的,各方面需逐步轉變觀念,更加包容、科學地看待,度過階段性調整期,更好適應貨幣信貸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