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全球化已死?不,它正在進化中

在早期的世界貿易史中,不論是天朝朝貢體系或是香料貿易,都還只是用各地區的特產來進行交換。一直到16世紀後,世界地理的大發現,才讓跨大西洋的三角貿易標誌了全球化1.0的版本。此時有能力的歐洲國家,用進步技術生產廉價工業品,再去非洲不人道的交換奴隸以及投入到美洲生產經濟作物後,再循環回來做爲母國的主要經濟成長來源,這時的全球化是武力保障下的比較利益發揮與宗教福音傳播,人道的考量是那樣的稀少淺薄。

也是這樣的全球化,導致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用開打來爭取海外殖民地或次殖民地,以取得原料還有產品出口市場,於是帶來新帝國主義的興起,以及全球化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之後,這個版本的全球化造成的悲慘世界,終於讓全球化再次進化到新的階段,國際上開展了各項制度性的努力,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等,都是希望經濟上的問題,不一定要用軍事的方式解決,而這也成就了全新的全球化發展路徑。

而時序推展下,儘管冷戰下美蘇意識形態也曾阻緩了全球化進程,但這個新版本的全球化有能力擺脫掉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競爭,讓中國在2000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嘗試磨合出一種全新結構,使全世界和平一家的成爲彼此的共同體。

當中國成形爲世界工廠時,華爾街也分工成爲這些生產基地的資金籌控中心,兩方各取所需、各盡所能的服務全球市場,也爲全世界的消費者提供着一年比一年便宜的衣服、冰箱、還有平板電視,甚至創造出大量印鈔也不會造成通膨的錯覺。人們開始天真相信,歷史會終結在這樣自由民主化的全球化趨勢中,卻忘了察覺,人權生態的頹敗,先進國家的鐵鏽地區的失業,還有民粹主義與貧富差距的再生,各項負面現象也隨着這個版本的全球化而一一現身。

於是,隨着中國模式對普世價值的挑戰,各國才驚覺全球化的版本又到了需要更新的時候,包括更多對於永續環境、對於人權、對於智慧財產權、還有更多需要關注世界關鍵議題,例如臺灣海峽的和平穩定,都需要被加註到新版本的全球化之中。

我們實在無須感傷,那個曾經以擁有中國爲中心的全球化版本,它終於走到了謝幕的一刻。但對照之下,臺灣更應關注並參與新興而起的新版全球化標準。就如同今年6月開起的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中間包括:反貪污、中小企業、數位貿易、環保、國營企業等議題,每一個都直指與中國模式不同的倡議,可見在防堵中國模式擴散的目的中,新版本的全球化,已經呼之欲出,正準備粉墨登場。

衷心祈望,我們能夠有足夠的智慧,做出最好的價值選擇,來挑選出未來臺灣發展最佳的戰隊與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