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政策遺棄 人老後沒人顧

文/劉俞青孫蓉萍

日本老年人比率高出臺灣許多,但臺灣的老化速度卻遠比日本還要快,當日本從政府帶頭,全社會一起關心老人議題,臺灣的《長照險 》相關老人政策,卻還「冰」在立法院……。

《今週刊》採訪團隊,跨海前進日本取經,我們看到日本老人在政府的照料下,健康幸福地生活,而臺灣老人卻在政策遺棄下,默默地走向暮年。

雖然僅是一海之隔,臺灣與日本兩地的老年人生活,卻是天壤之別。

臺灣場景〉孤單拮据 無能爲力的宿命

臺灣媽媽皮阿姨。她的故事很平凡,卻代表着社會上近三百萬位長者的生活。她沒有窮到三餐不繼,但雙腳不能行走,卻無法申請任何社會協助;唯一的收入是勞保月退,卻連請外傭都不夠,生活費必須向兒女伸手,政府的援助對她而言,遙不可及。

頂着攝氏三十三度高溫,從家裡到距離最近的新北市新店區公所捷運站,靠輪椅代步路程將近十五到二十分鐘;但這一段不好走的路,皮阿姨一走,已經五年多了。

今年六十八歲的皮阿姨,罹患神經退化症,雙腳逐漸失去功能,至今病因不明;這兩年來雙腳無力的情況日益加重,已無法走路,就連晚上要上廁所,都需要人攙扶纔有辦法到得了洗手間,日常生活包括吃飯、洗澡、所有生活大小事,都必須仰賴印尼傭人Emma。

每次回診,都由Emma推着輪椅到捷運站,再搭捷運到臺大醫院就診。在毒辣的大太陽底下,不到四十五公斤的瘦弱身影,令人不捨。

其實,從一般外界的眼光看來,皮阿姨的情況並非過不去。她住在新北市新店區還不錯的地段,一戶約莫三十多坪的一樓房子市價至少上千萬元。家裡談不上奢華,但在外傭打理下,卻也乾淨整齊。

年輕時,皮阿姨的先生服務公營事業,她則是偶爾打打零工,生活還算過得去,夫妻倆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把一雙兒女扶養長大,並送出國唸書

月退不夠請外傭  靠子女貼補生活費

這些年來,兒女陸續成家原本她和先生兩人相依爲命,然而先生卻在五年前過世了,留她一人獨自生活。一人獨居,加上患了神經退化症,雙腳不良於行,生活起居都需仰賴他人,逼不得已,只好請外傭照顧。

爲了栽培小孩出國唸書,皮阿姨夫妻倆幾乎沒有什麼積蓄,先生過世後,她唯一的收入就只有勞保月退。

「還好當時有勞保,現在可領月退,每個月有一萬六千多元的收入,但要付Emma的薪水(約一萬八千元)還不夠,再加上水電瓦斯等費用,得靠兒子女兒補上,我才能勉強過生活,要不然,真不知道怎麼辦纔好。」因神經退化導致說話有些不清晰的皮阿姨,一字一字慢慢說着。

這戶房子雖然讓皮阿姨起碼有個遮風避雨的住所,但因爲有這間房子,讓她無法申請任何中低收入的補助,也無法領取每個月三千元的老人年金;而且皮阿姨已申請外傭,按規定無法再從公部門申請到任何居家照顧服務。

一萬六千元的勞保月退,如果是健康的老人,勉強還可以過生活,不過一旦像皮阿姨一樣生病了,生活就會陷入困境。因爲這些錢拿來請外傭,生活費就沒着落了,更不用想住進養老院,像皮阿姨這樣的老人,政府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照顧,只能任由其自生自滅。

雖然有外傭照料生活,可是外傭也有情緒不穩的時候,「有時候她不開心,我就少說話,不敢惹她更生氣。」皮阿姨刻意壓低聲音,撇過頭告訴記者,之前請過一位外傭,天天打國際電話回家鄉和家人吵架;但屋子裡就兩個人面對面,讓向來善良細膩的皮阿姨情緒壓力更大,常常一整天不敢吭一句,只怕惹外傭不高興,體重從原本五十八公斤,一下子掉到四十五公斤以下。

問皮阿姨平日都做些什麼?她竟然難過地掉下淚來。她說:「平常除了參加教會活動與看醫師之外,幾乎一整天都沒做什麼。」頂多是傍晚時分,Emma推着她去碧潭透透氣

她常常看着孫子照片發呆,即使女兒最近生了孩子,她想探視,卻也因行動不便而難以成行。皮阿姨用那雙瘦骨嶙峋的手撫着孫子的照片,擦拭着眼角淚痕,那眼淚是對生活孤單無助的挫敗感。

寂寥佔滿了整個空間,時間在這裡似乎停滯了!

一間房、一名外傭,幾乎就是皮阿姨老年生活的全部,沒有津貼,全部自費,政府的老人政策在哪裡?對老人家的照顧是什麼?在如今國民所得超過二萬美元的臺灣,記者握着皮阿姨瘦弱的雙手,覺得好諷刺…【全文請見今週刊867期 】

編按:本文摘自7月31日出刊之《今週刊》867期封面故事「老後的危機」,同期內容除本文外,並有「在地安養 小學變身老人之家」、「照護科系畢業生 寧當護士也不想顧老人」等系列報導,更多內容請參閱867期《今週刊》。(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867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