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助攻 促參媒人績效靚

57年次的王秀時從財政部國產基層做起,因性格謹慎、做事細膩,但同時也兼具健談、擅長溝通的特質,獲得部內主管賞識、因此2016年獲推薦,從國產署組長晉升到促參司長一職。

自王秀時任職促參司長三年半以來,平均每年促參簽約金約1,479億元,爲近15年來次高,可說是表現亮眼

然而,王秀時表示功不在她,因爲促參案是「簽約看緣分、追蹤則是政府責任」。近15年來每年促參案簽約金落差甚大,若扣除掉2008年金融海嘯因素,最低年度爲2011年401億元水準,因爲當年度有美國債限危機。她認爲,促參簽約涉及到天時、地利、人和,有些年度大環境景氣不好,自然簽約金額就會下滑。

王秀時指出,很多促參案或是國產署案件遇上景氣不好、沒有廠商投標,但隔年景氣回溫,競爭企業瞬間多出三家以上。以2013年的財政部財訓所設定地上權開發案爲例,繼2012年流標二次後,國產署將權利金降至5億元破盤價、並提高容積率,卻還是面臨第三次流標,當時承辦人員王秀時已不抱期望。

然而,在第四次招標時卻突然冒出華固、冠德太子建設南山人壽四大企業搶標,最後由華固建設雀屏中選,且支付的權利金高達13.88億,總興建成本約70億元,遠遠超出王秀時預期。她直呼:「當時只差近二個月,3月初流標、但4月底卻突然有四大企業來競爭。」王秀時私下探聽,原來是投資景氣大不同。

2012年全球景氣因希臘政局動盪,金融市場出現危機,因此2012年各企業投資轉趨保守。但2013年初在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力道回穩、日本寬鬆貨幣政策、美國房市回溫等因素下,全球經濟動能才逐步復甦。

因此,各建商在2013年後金融危機解除、纔開始積極尋覓我國北市不動產標的,並且等待2013年首季企業資金全數到位後,四大公司纔出手搶標。

此外,促參的解約案更是與景氣息息相關。王秀時指出,自2002年以來,促參解約案共192件,其中有103件(佔比53%)是在2004~2008年所解約,部分是因促參上路前五年、民間業者錯估投資狀況,另外就是金融海嘯時期,不少民間業者因財務困難而出現解約潮。

截至今年11月中,促參解約案192件中有72件已依促參法或其他地方政府法規辦理併成功再簽約,52件由政府收回後自行營運,24件因涉及私有土地或其他天災因素如地基颱風掏空而無法續辦,剩下44件則是在研議中,持續追蹤列管

每個促參案都有其背景,王秀時認爲,民間與政府解約就好比配偶失和離婚,而促參司的職責就是幫助離婚的雙方尋覓第二、第三春。她認爲:「促參案等於是嫁到我家,即使離婚、解約,也一定要找到歸宿。」

而王秀時堅持不懈的結果,也帶動前行政院長賴清德責成各縣市成立跨局處的促參小組,幫助政府做橫向溝通、減輕民間企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