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機構投資陸債券 連9月淨買入

境外機構今年來積極投入大陸債券市場,截至10月底,累計淨買入量近1兆元人民幣,並已連續9個月淨買入大陸債券。圖爲中歐班列在福州裝運貨櫃。(新華社)

境外機構今年來積極投入大陸債券市場,截至10月底,共有1110家機構進行投資,累計淨買入量近1兆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4.4兆元),並已連續9個月淨買入大陸債券。

綜合大陸央視新聞與第一財經報導,由於大陸經濟回升,人民幣債券的投資價值與避險屬性更加凸顯,連帶推動外資對大陸債券市場的投資。

據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統計,境外機構已連續9個月淨買入大陸債券,其中10月外資淨買入量已超過2000億元;第三季以來,境外機構持債量保持快速成長,10月增持近400億元,11月增持量預計達到2500億元。

人行數據指出,截至10月底,共有1110家境外機構進入大陸債券市場投資,自2017年以來平均每年新增入市約100家。境外機構持有大陸債券總量3.3兆元,較2017年底成長近200%。

目前,大陸債券在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GBI-EM)已達到國別最大權重,在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BBGA)、富時世界國債指數(WGBI)中的權重均超過納入時的預計權重。

另一方面,今年4月大陸修訂《反間諜法》之後,外資紛紛感到憂慮。大陸國家安全部微信公衆號6日發佈文章,駁斥「破壞營商環境」的相關論述。

針對《反間諜法》惡化營商環境,對外企投資造成「寒蟬效應」一說,大陸國安部稱,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修訂後的《反間諜法》更加清晰準確、公開透明,「恰恰是中國法治建設進步的體現」;該次修法進一步明確合法和非法的邊界,減少企業違法的不確定性。

至於正常獲取商業資訊行爲可能被當作間諜活動的說法,文章辯駁,間諜行爲與正常的投資、經營、科研等活動毫不相同,這無論從法律還是常識上都能清晰分辨;將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混爲一談,將商業活動和間諜行爲強行掛鉤,是「別用有心、混淆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