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新冠疫情下 投資臺灣大調查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總產值,已經超過韓國排名全球第一,投資手筆大而迅猛。(圖/遠見提供)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企業各自經歷了起伏未定的挑戰,由原先的措手不及轉爲深謀遠慮,隨時應變。《遠見雜誌》35週年慶聚焦報導產業聚落與發展前景,疫情之下,產業界的投資思惟是否受到影響?爲此,《遠見》與「遠見民意研究調查」進行「新冠疫情下,投資臺灣大調查」,探索企業發展前景。

投資意願〉 11%企業願加碼投資臺灣

調查分三大主軸:疫情下的投資意願、經商環境及未來景氣預估,針對全臺1740家上市櫃企業發送問卷,共計回收436份,多達1/4上市櫃企業提供有效問卷。

其中,傳統制造業121家、電子製造業112家、科技製造業78家、醫療生技業38家、金融保險與服務業87家。員工人數501人以上佔最多數的43.3%,逾四成受訪企業資本額爲15億元以上,以大型企業爲主。且目前在海外的營運總部與據點,有59.3%設在中國大陸。

結果發現,本土疫情於2021年5月19日升級至第三級警戒,高達83.9%的上市櫃公司表示,不影響投資臺灣的意願,將維持投資現狀,11%則因疫情增加在臺投資意願(前兩者合計94.9%),僅5.1%減少意願。

這顯示臺灣仍有獨到的投資優勢和誘因,包括堅實的產業聚落、優秀的人力素質、適宜的居住環境、充沛的資金動能和多元創新文化,讓企業對臺灣持續有信心。

最佳例證是觀光產業,座落疫情海嘯第一排,業績蕩至谷底,但老字號旅行社鳳凰旅遊依舊維持小琉球的5億元投資案,興建國際休閒飯店,鳳凰總經理卞傑民表示:「我們還是看好離島觀光將持續成長。」

更能說明企業對投資臺灣前景有信心的是,假使疫情能成功控制到2021年4月的水準,未來兩年內,竟有四成二的企業表示會增加投資,其餘五成八則是維持投資現狀。

其中企業加碼投資臺灣的金額,1億~10億元,佔49.7%,「10億元以上」與「1000萬~9999萬元」者,同爲23.1%,平均增加的投資金額爲8.99億元。至於計劃增加的投資面向,其中55%會花在擴大營運面積或廠房建設,47.8%是投資軟硬體設備升級,42.8%推動數位轉型,42.8%增加研發經費,30%則是增加員工人數,平均增聘員工人數爲147人。

若是未來計劃擴大營運面積或廠房建設,投資標的依序爲廠辦廠房(77.8%),工業用地(26.3%)、倉庫物流(16.2%),這與回捲企業七成是生產製造型有着正相關,因應訂單熱銷,擴大產能是企業第一要務。

經商環境〉交通、供應鏈是最大關鍵

至於誰是企業未來投資地點的首選?其中新北市爲企業最愛,有25.1%,二、三名爲桃園市23.4%,臺北市19.3%。而企業投資地點的考量,則以交通便利(48.2%)、供應鏈體系完整(44.7%)和基礎建設完善(36.5%)爲優先。

值得注意的是,穩定的供水供電對企業選擇何處進行投資,落爲最不重要因素,僅佔比4.7%和3.5%,水電等生產要素已不再嚴重干擾投資地的選擇。

因中美貿易戰返臺增設廠房的美?國際,董事長陳本源勘查各縣市,心目中有兩個理想地點:臺南市和屏東潮州,最後拍板去臺南,主因便是交通。「高鐵當時要延伸到屏東,但沒說站點在什麼地方,要是確定南延到潮州,我早就買下去了,」陳本源說。

再細究各行業的選擇關鍵。傳統制造業(46.3%)、金融保險與服務業(62.5%)和醫療生技業(57.1%)首重交通便利。電子製造業(53.3%)與科技製造業(46.7%),則以供應鏈體系完整爲要。

立足臺灣之外,若企業想赴海外投資,31.9%企業的優先選定中國大陸,高於越南的18.7%和美國的16.2%,但也有37.4%沒有計劃在海外擴大經營。

對佈局全球的臺灣企業而言,又是怎麼定義臺灣的角色地位呢?

67.5%認爲是全球營運總部,50.7%是研發創新中心,27.4%是人才養成中心,專注經營臺灣市場者,有23.5%。

在經商環境的友善度上,對於臺灣政府處理企業投資時的整體表現,回答「滿意」爲33.7%,高於不滿意的23.2%。但也有43.1%回答不知道或沒意見。

只要政府優先改善哪些經商環境面向,即可大幅增加企業未來在臺灣投資的意願?54.4%認爲是降低稅賦,譬如提供優惠稅率或關稅減免,顯示減稅措施最能轉化爲企業加碼投資的紅利。

其次的投資誘因,36.9%認爲是強化國際貿易環境,33.9%是穩定的供水供電,32.3%是與時俱進的法規,31.9%希望政府提出明確的產業發展政策,21.6%期盼提升政府辦事效率。

若與產業類別進行交叉分析,所有產業的共同選擇是降低稅賦,但科技製造業(44.9%)很明顯比其他產業更重視臺灣在國際間維持和諧互動關係、簽訂更多FTA。而金融保險與服務業(47.1%)和醫療生技業(47.4%),其次希望的是政府法規能與時俱進,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放寬外國專業人才簽證居留條件等。

再來觀察22縣市的經營環境,在友善度和吸引度上,臺北市以350票居首,新北市281票第二,桃園市217票第三,臺中市188票第四,高雄市156票第五,臺南市148票第六。

前六名由六都包辦,其後至第十名的潛力名單,依序爲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彰化縣。

不同產業對各縣市的友善度,看法其實截然不同,金融保險與服務業和醫療生技業票選了臺北市最友善,科技製造業推舉了新竹市,傳統制造業欣賞桃園市,電子製造業則推崇新北市。

營運困境〉 原物料上漲是最大風險

而展望未來的投資環境,企業預估,未來三年內可能遇到的營運風險,59.5%認爲是原物料上漲,53.1%是疫情反覆,40.7%是國際政治風險不確定因素,匯率波動則有37.7%。

全球疫情導致原物料缺貨價格飆升,令企業吞下苦果。亞洲塑膠地磚代工龍頭、美?國際董事長陳本源算了一筆帳,從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底,生產所需的塑膠油價格,上漲了58%,塑膠粉上漲9%,加上美元走弱臺幣升值,匯率差了6%。衆多不利於經營的數字,令陳本源苦笑:「傷心痛苦的數字不想記太多。」

從產業類型來看,包括傳統制造業、電子製造業和醫療生技業,頭號營運風險皆爲「原物料上漲」。科技製造業反倒最擔心的是「國際政治風險不確定因素」(55.1%),如臺海危機、中美對抗等地緣政治傾亂,其次爲「匯率波動」(51.3%)。

觀察金融保險與服務業,最擔心的風險是疫情反覆,佔比69%,遠高於其他風險因素。

全臺最大的高爾夫球代工廠、明揚國際,將投入超過4億元,在屏東建置智慧製造生產線以擴充產能,代理髮言人林肯毅指出,隨着疫苗覆蓋率愈來愈廣,疫情應能相當程度受到控制:「人類應該是會跟病毒共存。」

新冠疫情對公司營運產生的衝擊,又有哪些?

首先是原物料取得的速度不如以往,有52.2%因此受到衝擊,其中,傳統制造業(55.8%)、電子製造業(58.9%)、科技製造業(61.5%)、醫療生技業(60.5%)皆以缺料爲最苦。

其次,疫情爆發導致塞港缺櫃,隨之而來「物流成本大增,獲利減少」,成爲42.8%企業的硬傷。

再者是人力的緊急調度與分配,40.7%的企業要爲人手傷腦筋。尤其是金融保險與服務業,居家隔離與半封城而無法面對面提供服務,54%必須重新安排實體據點的排班情況。還有25.7%因疫情導致生產線斷鏈或店面營運受影響,導致營收或獲利減少。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卻也有20.9%企業的部分營業項目反倒因爲疫情而受益,比如宅經濟發燒、產製防疫物資的公司搶手。

其他受疫情衝擊的面向,依序爲生產績效降低(14.3%)、防疫物資資源取得不易(4.6%),而完全沒有受到衝擊者,則有5.7%。

未來展望〉 64.7%看好臺灣經濟好轉

後疫情時代的景氣變化,64.7%認爲臺灣未來一年的整體經濟發展狀況會變好,超過六成的企業是看升,高於20.1%的「經濟變差一些」和2.1%的「經濟變差很多」,認爲「經濟一樣不變」的有13.1%。

同樣的信心,還展現在對於臺灣未來在國際貿易關係當中的處境,51.6%表示樂觀,高於28.5%的有點悲觀和2.5%的非常悲觀。

請答卷者依照該公司所屬產業的競爭力,在世界舞臺的表現中評分,近七成(69.9%)的受訪者給了自己所屬行業7~10分的高分,還有19家企業給了自己行業滿分10分,給了0~3低分的僅有3%,顯示對產業競爭力的自信心趨強。

再請企業評估現階段,臺灣哪些產業最具有國際競爭力?企業家心目中的前三名分別是半導體業(98.2%)、電子零組件業(51.3%)、電腦及周邊設備業(21.1%),不愧「科技之島」的美名。第四、五名則是生技醫療業(15.6%)、航運業(13.1%)、光電業第六(12.4%)。

然而,在未來三到五年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臺灣產業,名次便出現了變化。第一、二名仍然是半導體業(96.3%)和電子零組件業(42.3%),生技醫療業升上第三名(24.8%),電腦及周邊設備業變第四(14.5%),而光電業第五(11.7%),眼下業績暢旺的航運業掉到第八(7.6%)。

調查結果相當符合實情,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總產值,已經超過韓國排名全球第一,投資手筆大而迅猛,以臺積電爲例,2021年資本支出提升至300億美元,外媒更預測三年內將投入1000億美元。

半導體零組件商、意德士科技董事長闕聖哲分析,臺灣除擁有晶圓代工龍頭,背後也有一羣本土供應鏈的強力支持,形成護國羣山,維持住臺灣於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關鍵地位。

「即使在外來競爭者增加的情形下,」闕聖哲說,臺灣半導體產業在未來三到五年,國際競爭力仍然非常強大。

本文作者:邱莉燕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424期》)

《遠見雜誌10月號4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