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丘智賢:傳承黃埔精神 同心共創民族復興

2023年8月,丘智賢參加了粵臺港澳中學生「弘揚黃埔精神,傳承中華文化」尋根探究活動。(《南方都市報》)

馬英九再次率領檯灣青年參訪大陸,第一次來到了廣東。這裡有他們參訪行程的重要一站——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不久前,洪秀柱也在惠州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前感慨,中國人只要合作,再艱難的困難與挑戰都能克服。

今年是黃埔軍校建校100週年。臺灣黃埔軍校同學會、香港黃埔軍校後代親友聯誼會等團體,紛紛推出紀念活動,踐行「天下黃埔是一家」理念。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正在大陸,帶領會友開展跨越百年的交流。

2023年4月4日,在重慶市北碚區的張自忠烈士陵園,馬英九一行緬懷抗日先烈。(新華社)

作爲一名成長在臺灣的「70後」,丘智賢自2010年成立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以來,便一直擔任會長一職,持續爲兩岸黃埔後代搭建溝通平臺。近日,他在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時說,自己有責任幫助臺灣年輕人瞭解歷史,繼承發揚黃埔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新活力,同心共創民族復興。

「傳承黃埔先輩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共同建設了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

1924年6月16日,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成立,因校址在廣州黃埔,人們習慣稱爲「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在大陸共辦23期,後在臺灣續辦。

黃埔精神,是黃埔軍校給後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其核心是爲統一中國、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頑強奮鬥的愛國主義。

丘智賢的父親便是黃埔軍校的一名畢業生。他的父親祖籍江西於都,從黃埔軍校畢業後,歷經戰火,最後在臺灣安家。父親退休後,時常與黃埔校友聚會,丘智賢常跟隨左右。

在長輩的鼓勵下,2010年,丘智賢主導併成立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幫助聯絡分散於世界各地的黃埔同學及其後代親屬,爲大家搭建起交流平臺,以便大家能夠更好地聯繫情感、傳播黃埔軍校歷史、傳承黃埔精神。

自擔任會長以來,丘智賢幾乎每天都能接到黃埔後代聯絡親人的求助,這讓他深刻意識到,歷史造就了兩岸同胞很多尚未了結的心願,「我們盡力協助他們完成心願」。

今年是黃埔軍校建校百年,「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傳承至今、激勵後人。4月3日,馬英九一行在廣州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他曾在主持黃埔軍校建校90週年活動時就強調,抗日戰爭能打勝仗,是因爲有黃埔精神,黃埔精神要一直髮揮下去。

丘智賢稱讚道,曾經身爲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百年後回看黃埔,更表達出不忘歷史的深意。

日前,洪秀柱也來到惠州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前,她感慨道,從北伐戰爭到抗日戰爭的勝利,證明了中國人只要合作,再艱難的困難與挑戰都能克服,可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大約十多年前,丘智賢第一次有機會來到廣州參觀,親自感受到先輩創業的艱苦。「聽聞黃埔一期後人回憶父輩經歷,當年開學後正值七八月份,正是廣州最熱的時候。雖條件艱苦,但大家依舊堅持訓練和學習,參觀舊址更能讓我感受到,當時黃埔先輩爲了救國,在簡陋環境下不畏艱險的民族精神。」

丘智賢向南都記者介紹說,在成立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後,他曾多次組織、參與參觀交流活動。去年6月,他還協助組織了兩百多名陸軍軍官學校專修班校友和親屬來到廣州,參觀黃埔軍校舊址,重溫黃埔精神,期待啓迪和鼓舞兩岸同胞攜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21年10月,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參訪重慶黃山抗戰舊址羣。(《南方都市報》)

「兩岸沒有不可突破的隔閡」

丘智賢對歷史的愛好,來源於早年求學的經歷。

他向南都記者分享道,大約二三十年前,臺灣教科書還保留了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所寫的《與妻訣別書》,字裡行間對妻子的情和對祖國的愛,給臺灣年輕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還記得,臺灣不少流行音樂也以此爲題材,非常打動人心。

但在民進黨執政時期,臺當局多次進行「去中國化」課綱改革。丘智賢自覺有責任,要以年輕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對歷史有所瞭解與認識,減少或避免兩岸歷史文化的斷層。

丘智賢在研究中發現,黃埔軍校的歷史,就是一個個鮮活的青年故事,是捨生忘死、團結奉獻的寫照。黃埔精神是海峽兩岸黃埔人抹不去的生命痕跡,是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通過呈現百年前黃埔學生的生活風貌,減少年輕人間歷史的隔閡,讓臺灣青年更能設身處地感受不同時代青年的生活風貌,引其反思。

於是,這些年來,丘智賢拍紀錄片、做文創,就是爲了能把抗戰體現的那份愛國精神在島內延續下去。

這一項工作,他已堅持了十餘年。

丘智賢和團隊一起設立了「自忠學堂」粉絲專頁,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發佈歷史資料、微紀錄片和短視頻,以紀念張自忠與所有抗戰軍民堅苦卓絕的精神。丘智賢對南都記者分享道,一年下來,平臺可累計近百萬播放量。這也讓他意識到,儘管臺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教育政策多年,有關抗戰歷史的內容一再減少,但這並不意味着臺灣民衆不想了解祖國曆史。

2023年馬英九第一次訪問大陸期間,就曾來到位於重慶市北碚區的張自忠烈士陵園,緬懷抗日先烈。離開陵園前,馬英九對張自忠之孫張慶成說,張將軍忍辱負重,以死明志,壯烈殉國,令人非常感動。

「一些遺忘歷史的臺灣青年像是無根的浮萍,無法把握過去,更無法反思歷史與啓示未來。」丘智賢向南都記者說道,「馬英九先生此行正是深刻認識到,臺當局『去中國化』可能導致歷史文化斷層,於是帶領檯灣青年來到現場,體驗與感受歷史帶來的震撼。」

開展這項工作的過程中,丘智賢也收到了不少來自臺灣網友的正面反饋——有人在「自忠學堂」粉絲專頁評論區留言道:「歷史不應被遺忘。」更有網友在觀看視頻後主動和他聯繫,表示自己的先輩曾經參加過抗戰,希望提供相關線索。

這也給予了他極大的信心繼續創作,逐步積累作品的影響力,以實際行動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只要堅持朝着凝聚兩岸共識的方向發展,就沒有不可突破的隔閡和分歧」。

「共創祖國統一、民族復興光明前景」

近年來,大陸方面的惠臺措施爲廣大臺灣青年到大陸學習、生活、就業、創業創造便利條件,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丘智賢也是其中一員。

早年在臺灣工作時,他接觸到數字內容領域。本着大陸在數字內容領域發展機會更多的想法,2003年,他第一次來到上海。起初,他一年多次往返臺灣和大陸,後來,他所參與的項目在大陸啓動,於是在幾年前,他便定居上海、長期發展,感受到了大陸方面團結臺灣同胞、爭取臺灣民心的善意誠意。

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丘智賢越發深刻地體會到,同胞並不希望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儘管身邊不少朋友回到臺灣發展,但他們一直都在大陸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民進黨當局試圖切斷兩岸聯繫、阻斷兩岸交流,但臺灣民衆卻對暢通兩岸溝通渠道,有着深深的渴望和需求。」

他向南都記者舉例道,不久前,一位在南京的朋友告訴他,父親是黃埔七期的同學,在臺灣去世了。清明節時,這位朋友想要赴臺祭拜父親,卻受制於民進黨當局「必須在父親去世半年內申請前往臺灣」的政策無法成行。丘智賢直呼,「沒有道理。」

和很多臺灣同胞一樣,丘智賢也非常關注此次馬英九一行參訪大陸。「馬英九先生以行動告訴大家,兩岸應該進行正常的交流。民進黨當局抹黑馬英九先生,鼓吹『陰謀論』的伎倆,自然會在兩岸青年的互動與情感交流中不攻自破。」

此次參訪期間,馬英九稱兩岸學生交流起來「渾然天成、欲罷不能」,自然又熱絡。丘智賢對此深有體會。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正常且互相尊重的,自然會產生感情。」丘智賢向南都記者感嘆道,「哪怕兩岸青年只是短暫相處,卻依舊會在分別時戀戀不捨,期待下一次見面。」

海峽阻隔不斷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當我們以寬容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兩岸間的差異,相互包容與換位思考,大家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丘智賢說道。

他期待着,在馬英九等各界人士的推動下,兩岸同胞增進情誼、擴大合作,同心共創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

(何嘉慧/南都記者、餘昕紅/南都實習生)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N視頻「心手相連向復興」系列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