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有故事的人——從《疾行船》和《渡阡陌》二書說起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女士展示由「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所拍攝的口述歷史紀錄片所寫成的《疾行船》、《渡阡陌》兩本書。(作者提供)

《疾行船》和《渡阡陌》兩本書,是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所編着,時報文化出版。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中的第一、第二集。它是根據基金會的史料保存計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所拍攝的口述歷史紀錄片,而另外所寫成的圖文紀錄,內容精彩豐富,賺人熱淚無數。紀錄片和出版品,相互輝映。影像與文字,前後呼應,相得益彰。

其實兩岸的故事,本身就動人心絃,何需你我多言?但是有了作者生花妙筆的演繹,加上栩栩如生的相片來佐證,道具和背景都活靈活現,幾乎就要復刻上演當年,生離死別,纏綿悱惻的場景。儘管這些故事內容,都有口述歷史的影像,來打底撐腰,但是編者駕馭文字的魅力無窮,經過細熬慢煮,兼有戲劇的效果,又足以情溢乎詞。不像紀錄片播出的那一剎那,瞬間真相大白,實情公諸於世。但是播畢之後,全場燈光大亮,觀衆一片茫然,可能還來不及回神,咀嚼再三,已經被拉回現實世界。文字的敘述,刻畫的尾韻,氣氛濃厚,功力十足,較之電影的蒙太奇效果,可能還更勝一籌。這是以上二書的優勢,恐怕也是目前這兩本書在市場上熱銷,一時洛陽紙貴的原因吧!

人說小心使得萬年船,而書名叫做《疾行船》。大概在那個年代,是風口浪尖,慢不下來,也停不了船,只有急行而過,才能全身而退。而且前述的「搶救千檯曆史記憶庫」,史料的保存,刻不容緩,重點在於搶救二字。老成在繼續凋零之中,速度遠超過你我想像,話說在臺灣選舉前後,大街小巷都是一片搶救之聲,所以最懂搶救一事的,當屬你我臺灣人。而第二集書名曰《渡阡陌》,在渡海來臺之後,處處險阻,關山難度,眼前又是阡陌縱橫,不知如何是好?既然此行回不得頭,人生沒有後悔藥,約莫只有勇渡阡陌,揚長而去!

當時烽火連天,兵荒馬亂,世局動盪飄搖,人心惴慄不安。而躬逢其盛的先人子民,之前不敢說生不逢時,也不願提見證歷史,或創造時代之類。但後來如果他們或是後人,蒞臨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不論是看電影、讀叢書或是聽故事,知道此一悲劇,情非得已,固然不是你我所願,但在椎心刺股的傷痛之後,往往難免先是哭天搶地,接着怨天尤人,指天責地,咒罵時代,這是天地不仁啊!爲何以我小民一生爲芻狗?Whyme?爲何是我?我小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循天理行人事,爲何遭此噩運當前?如此沉重,艱辛難過,而在多少漫漫長夜裡,還差點熬不到盡頭呢!

其實若事過境遷,也可捫心自問,爲何不是我?Whynotme?捨我其誰?我不入史書,誰來寫歷史?當仁不讓,一如齊邦媛教授在《巨流河》一書中,提到的那個時代的青年,紛紛投筆從戎,他們堅信,有我國家不會亡,有我歷史才能長。有我最好,大時代洪流中的小角色,小人物見證變遷,標記大事,喚醒世人,這一段歷史不容遺忘輕放!

這兩本書中的人物刻畫,都非常生動有趣,故事情節真摯動人,所以文筆反成其次。誠如故事太好聽,不用專業說書人上場,也能博得滿堂彩。也像美味料理,食材是第一要素,廚藝和經驗只是錦上添花,當然摻些人生百種心酸的調味料,滋味更顯獨特,但是食材上選新鮮,一如這兩本書的原料情節,故事內容的本身,即爲動人不凡。

於是讀完兩書之後,不禁也想要東拉西扯,來磨蹭名人光環。例如書中身爲眷村子弟,重燃文青魂的胡志強前市長,正是我輩留學英倫的老前輩。而臺灣第一位電視史上的新聞主播盛竹如,除了是我湖南鄉長,而且小弟正巧與他仳鄰而居,住同一個眷村。盛家的將軍大宅,和盛奶奶的身影,還印象深刻。另外是包公後人的包英敏和李正輝母女,小弟也有幸目前和他們同爲中華美韻合唱團的一員。李媽媽高齡近百,就站在我前面一排,一起高歌歡唱。趙怡教授也是將軍之子,在許多眷村相關的活動中,也常常看到他上臺慷慨發聲。爲本書賜序的范姜泰基兄,曾在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任職,現任桃園客家事務局局長,也是我客籍的鄉親。烈士遺族的傅依萍大姐,和我中華美韻合唱團團長曹平霞女士,是眷村兒時玩伴,我們在合唱團碰過面,她也是新聞界的前輩。另外胡宗南將軍的哲嗣胡爲真大使,在一江山戰役協會的年會,曾經蒙他贈書新作《國運的轉危爲安》,我也不揣淺陋,回贈一江山戰役的相關小文爲敬。凡此種種,因緣際會,都讓閱讀二書的過程當中,倍感溫馨。

兩部書中多少名門大戶、將門之後,當然有其輝煌,而我輩升斗小民,竟也都有故事精彩可期。家父從湖南湘陰隨軍來臺,家母住桃園中壢,千里姻緣,兩岸一家,從來不是口號或禁忌,而就事實如此,那邊有我叔叔嬸嬸,這邊有我舅舅阿姨,小弟也正是兩岸交流的徹底明證和優良產物。家父正是當年副參謀總長、空軍徐人雋中將的隨扈機要,最常做的事,是幫徐人雋中將,開關他雪芙蘭座車的車門,以及他將軍官邸的大門,所以我們也勉強算是將門之後吧。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女士展示由「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所拍攝的口述歷史紀錄片所寫成的《疾行船》、《渡阡陌》兩本書。(作者提供)

雖然自詡將門之後,也只能偶爾偷喝一口,家中媽媽喝剩的中將湯,就全是自嘲自娛而已。軍人講階級,重服從,但在眷村看勞軍電影時,就打破界限,自由入座,融爲一體。那年中山堂演勞軍片,眷村也派車接送,在車上巧遇家父長官,大約也是滿天星斗之尊。他看我四處跑跳,興奮異常,親切叫了我一聲,你這小黎(李)子!因爲那時清宮片盛行,慈禧太后開口閉口就來一句,小李子,你這兔崽子!我身爲電視兒童,每天守着螢光幕,這臺詞太熟,於是當下立馬回了一句,你這兔崽子!這是反射動作,不假思索,電視教的,然後我就跑去玩了。事後只聽媽媽轉述當時慘況,將軍一臉錯愕,衆人要笑不敢笑,爸爸連忙上前致歉,說小孩子不懂事……。我哪知發生啥事,不過就重播電視劇罷了,還據說爸爸自此就官運不濟呢……

而讀完了這兩本書,也許我們都有故事可說,大夥兒一塊來聽吧!(黎家慶/英文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