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反傾銷稅 變相取消ECFA

(圖/中新社)

中國大陸商務部認定,廣泛用於塑膠殼板的臺灣「聚碳酸酯」(PC塑料)存在傾銷行爲,自15日起施行臨時反傾銷措施,出口商必須提交保證金;未來若調查成案即轉成「反傾銷稅」,稅率介於16.9%到22.4%。時值賴清德副總統過境訪美,大陸此項措施被解讀爲具有政治意涵。專家認爲,聚碳酸酯是ECFA的「早收清單」項目,此舉變相取消其早收待遇,未來可能波及其他產業,政府必須未雨綢繆。

由於臺、日、韓都是出口此產品到大陸的主要經濟體,而韓、日透過RCEP成員身分,享有2.5%的低關稅率,未來更會完全免關稅;臺灣被課徵20%左右的反傾銷稅已失去競爭力,需要政府協助。只是,當8成產品都以大陸爲市場時,不知政府該如何協助。

這個問題,顯示兩岸在沒有自由貿易協定之下,臺灣所處的困境,其實也是臺灣經濟即將面對巨大挑戰的前兆。在全球數一數二的巨大經濟體旁,臺灣原可充分利用此腹地從事生產和銷售,產生顯著的經濟利得,但蔡政府卻困於意識形態,刻意排除這種機會,無法簽署完整的貿易協定;卻又想白吃午餐,巴着陸方「讓利」下的架構協議「早收清單」不放,創造全球獨特、有架構卻無主要內容的貿易協定,當然讓陸方忍無可忍而有所動作。

陸方這次課徵的反傾銷稅,波及我方近400億臺幣的出口,且對岸已就我2455項商品限制由陸方進口的歧視展開調查,最晚在明年1月12日,也就是臺灣大選前一天結束調查,雙重警告意味濃厚。

事實上,陸方的產業發展水準已趕上臺灣,單向對我方提供零關稅,是陸方企業難忍的不公平待遇。未來陸方的動作只會越來越多,我們將看到更多傳統企業外移,臺灣可能只剩下高科技電子業撐場,經濟之嚴峻不言可喻。待選舉結束後,若對陸方持敵意的政黨執政,陸方可能將ECFA作廢,或對臺灣大量產品禁止進口,這將嚴重衝擊臺灣經濟,我方要有心理準備和因應方案。

其實,簽署貿易協定的成員之間,反傾銷稅和平衡稅等貿易救濟措施在使用規範上都比世貿組織更嚴格,甚至禁止使用。包括歐盟內部、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內部、中國和港澳之間,都在貿易協定中明定禁止使用。

所以,若兩岸間存在包含「貨貿」和「服貿」的完整自由貿易協定,反傾銷稅的憂慮根本不會存在,臺灣會成爲「大中國」市場最繁榮的「大上海」;更可透過統合談判,長期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但若囿於意識形態,堅拒兩岸統合,則臺灣繼續付出巨大經濟代價只是個起點,絕不會是結束。(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