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理解葛來儀的嚇阻策略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外交事務》在今年11月30日刊出「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康乃爾大學政治學教授白潔曦,及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柯慶生3名重量級美中關係學者的聯名文章,「Taiwan and the True Sources of Deterrence」〈臺灣與嚇阻策略的真正源頭〉。文章發表後,國內許多媒體將這篇文章的焦點放在「賴清德應該廢除《臺獨黨綱》」,卻忽略了文中真正關心的重點所在。

〈臺灣與嚇阻策略的真正源頭〉一文的理論基礎,是諾貝爾經濟學家Thomas Schelling的動態與多次重複的不合作賽局。基於Schelling的理論,「臺灣與嚇阻策略」一文旨在探討在賽局中的參與者,要如何透過「有效的嚇阻」,從短期衝突走向長期合作的雙贏。

針對兩岸、美中乃至美中臺三方的緊張關係,學者們提出,目前美中臺僅着重於「如何威懾」,卻忽略了有效的威懾必須伴隨着有效的保證。

在文中,學者們針對美中臺三方其實各有所呼籲:學者們在呼籲賴清德應廢除《臺獨黨綱》的同時,也呼籲中國應該重新調整《反分裂國家法》中的措辭,要求中國保證「只要臺灣不追求獨立,北京就不會使用武力」;對於美國,學者們也指出拜登政府應該再提出一份更全面、級別更高的聲明以闡述其「一中政策」,並表明美國會接受兩岸雙方經由和平協議後達成的「任何結果」。

學者們預設的「衝突解決」是建立在和平的「兩岸維持現狀」前提下。根據10月公佈的《遠見民意研究調查》,臺灣人民支持「兩岸維持現狀」的立場創下新高,來到59.5%。由此可見,經歷蔡總統7年的執政,臺灣已形成「維持現狀」、堅持國家主權與民主價值的主流民意。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也已經多次強調及承諾,會維持蔡英文的兩岸路線。但我們要追問的是:兩岸和平,如果是建立在維持現狀之下,中國會接受這個「現狀」嗎?

有效的嚇阻確實應伴隨着有效且可靠的保證。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份保證是建立在某種默契下的相互信任。然而在美中臺關係中,誰是那個最容易引發「信任危機」的角色?臺灣能夠形成「維持現狀」的最大公約數,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戰爭的成本」大於「不戰爭的成本」;而目前在「不戰爭」的狀況下,臺灣能夠維持目前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

因此民意也顯示出,願意不惜一戰也要支持臺灣獨立(改變現狀)的羣衆比例正在減少。但如果有一天,臺灣自由民主的「現狀」因爲任何因素而面臨變動,那「維持現狀」還會是臺灣社會的共識嗎?而美中臺三方,誰又最可能是破壞這個現況的「攪局者」?

動態的關係中,任何一方的舉措都會引發賽局中參與者的猜測與動作。我們擔憂的是,即便美國與臺灣願意率先做出保證以建立信任,那中國是否有可能接受這份善意,並做出相對應的保證?建立信任是美中臺三方的共同責任。沒有人會否認,比起武力威懾與放話警告,對話與交流永遠是降低風險的最佳解方。

我們注意到,在〈臺灣與嚇阻策略的真正源頭〉刊出的同一天,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在論壇上針對兩岸議題表示,「只要中國對等尊嚴交流,我當總統永遠敞開兩岸大門」。

我們期待,美中臺領袖共同承擔臺海和平穩定的責任,正面對待彼此釋出的善意,以期逐步建立美中臺之間善意的螺旋,不只是控制風險,更要化解風險。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