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大橋太危險 俄中討論建造海底隧道可能性

克里米亞大橋曾遭到攻擊,造成公路橋段翻落,鐵路橋段着火。雖然已經修復,但是遭到再次攻擊的可能仍在。(圖/烏克蘭安全局)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立即着手興建連接塔曼半島與克里米亞半島的克里米亞大橋(Crimean Bridge),於2016年開工,2018年完成,雖然對俄羅斯來說是交通捷徑,但是對烏克蘭來說是恥辱。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多次打擊大橋,已遭受兩次襲擊,甚至暫時中斷交通。因此,俄羅斯正在尋找更安全的替代運輸路線,海底隧道就是一種方案。

《華盛頓郵報》報導,根據烏克蘭情報部門獲得的線報,俄羅斯和中國大陸企業高層,正在秘密討論修建一條連接克里米亞和俄羅斯的水下隧道。報道稱,國營的中國鐵路建設集團公司(CRCC)在今年10月份的電子郵件表示,他們「已準備好進行克里米亞地區任何複雜的鐵路、公路建設項目。」

另一封與該計劃有關的俄羅斯商人-卡柳日尼 (Vladimir Kalyuzhny) 的電子郵件中也提到此事,提到「中國鐵建公司已準備好擔任隧道建設工程的總承包商。」

很顯然,俄羅斯還在極力維持對克里米亞的控制,那是他們的核心利益。 然而,此事對中國大陸來說將是巨大的風險,因爲在國際上,尚未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有合法主權,而中國大陸在此事也順應國際主流意見。要是中國大陸主持海底隧道的建設,必然面臨西方制裁,輕則僅限於該國營公司,重則引發政治和金融風險。

美國官員和工程專家告訴《華盛頓郵報》,雖然技術上可行,但是過去從未在戰爭時期,尤其是衝突戰區舉行過類似的工程。在安全情況,這種工程需要數年時間、耗資數十億美元才能完成;而戰爭會平添額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