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成功着陸,中國版SpaceX何時上天?

(原標題:重磅!在軌飛行276天,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成功着陸,中國版SpaceX何時上天?)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新華社5月8日消息,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76天后,於5月8日成功返回預定着陸場。此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着我國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爲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有網友驚呼,中國的SpaceX要來啦!還有網友表示,“悶聲幹大事,都飛了276天了,牛!”

據央視新聞2022年8月5日報道,8月5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運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這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第18次執行發射任務。試驗航天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着陸場,其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和在軌服務技術驗證,爲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另據央視新聞5月3日報道,在海南文昌,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目前正在建設中,建成後將成爲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未來,“火箭出場即發射”將成爲可能,按照設計規劃,可實現火箭一週一發的目標。

中國的SpaceX何時上天

4月中下旬,人類歷史上個頭最大的火箭——星艦,進行首次軌道級發射。雖在半空爆炸,但SpaceX的大膽探索,仍向人們展示了商業航天的無限前景。

中國的動靜,同樣不小。

4月7日,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雙曲線一號遙六“連雲港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完成飛行試驗任務;3月底,銀河航天(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研製的四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2月初,天龍二號遙一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將搭載的愛太空科學號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作爲我國商業航天首款成功入軌的液體運載火箭,天龍二號由我國民營航天企業天兵科技歷時3年研製而成。此次火箭成功發射,對我國商業航天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更早的時候,1月9日,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搭載5顆衛星,在酒泉成功發射……

4月2日16時48分,天龍二號遙一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將搭載的愛太空科學號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圖片來源:新華社)

較於已經成立了20多年的SpaceX,我國商業航天的星星之火在2014年才被點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這條由國務院發佈的指導意見,讓遊離在體制外想探索太空的人有了信心。

當前,我國商業航天的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據新京報4月29日報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商業航天已由基礎製造、產品研發爲主的階段進入應用牽引、市場主導的新發展階段。

據統計,截至2022年,國內已註冊並有效經營的商業航天企業數量達到433家,分佈在北京、廣東、陝西、江蘇、上海等省/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其中35%的商業航天企業集中在北京。有分析指出,這與國內航天院所和高校分佈有關。

我們自己的SpaceX何時出現?“我們也在模仿SpaceX所做的一些試驗,但要真正完成並趕超別人,道阻且長。”前國家高技術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綜合專題專家組組長、921載人飛船工程論證組辦公室主任黃志澄告訴記者,整個商業航天的環境和氛圍都很重要,民衆的科學思想意識也很重要。他說,因爲路徑和背景的差異,目前我國形成自己的SpaceX,這種可能性比較小。

據浙江日報5月5日報道,“工業化造星是民營衛星製造商的願景。”時空道宇前瞻實驗室負責人侯冰告訴記者,2021年9月,位於台州的衛星超級工廠製造基地建成,並完成首顆試產星下線,目前通過創新量產AIT模式,工廠研製週期大幅縮短,已經實現日產一顆衛星,而且生產成本下降45%左右,“商業航天研製能力大幅迭代,我們正像造車一樣造衛星。”

採訪中,獨角獸企業和商業航天從業者也希望,資本市場和普通民衆能給剛剛起步的行業更多寬容和支持,“SpaceX已經21歲了,中國商業航天才8歲,對比馬斯克的獵鷹、星艦和星鏈,我們還有差距。”

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建設中

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正在海南文昌開工建設,並計劃於2024年實現常態化發射,提升民商運載火箭發射能力。

據央視新聞5月3日報道,在海南文昌,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目前正在建設中。選址位於海南文昌龍樓鎮,這裡建成後將成爲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發射場1號工位的主體塔架——固定勤務塔,有11層83米高。簡單來說,在觀看火箭發射時,看到的用於發射火箭的巨大建築就是固定勤務塔和迴轉平臺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勤務塔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給火箭發射前提供各種服務保障。

勤務塔現在已經進入了第十層的搭建吊裝,大概半個月之後固定勤務塔就能完成封頂,進入下一階段迴轉平臺的建設。爲了搶抓建設進度,在固定勤務塔搭建的同時,還在同步進行4個避雷塔、前置設備間等安裝施工,在距離1號工位600米左右的2號工位也在同步建設中。

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項目於2022年7月6日開工,計劃在2023年底完成發射場硬件設施建設,爲了2024年6月能夠實現火箭的首次發射,項目提前策劃、提前設計、提前備料,嚴格按照建設標準,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目前,各項建設進度較計劃表都有所提前。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還實現了系統、設備國產化,實現技術自主可控。

相當於整個發射場大腦的測控系統,從軟件到硬件,從基礎元器件到整機、系統,已全部實現國產化;建成後,可實現“一網感知態勢、一網指揮測發、一網智能運維”的高效管理模式。

海南文昌建有中國第四個航天發射場,現在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又落戶海南文昌,這樣就使得這裡航天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現在,不遠處配套的火箭裝配廠房、衛星總裝測試廠房、航天超算中心正在緊鑼密鼓加快建設。

未來,“火箭出場即發射”將成爲可能,按照設計規劃,可實現火箭一週一發的目標。

中國商業航天步入黃金時期

據新華社2022年12月30日報道,近幾年,在全球航天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中國積極投入到“航天強國”的建設中,商業航天得到快速成長並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在政策和資本等多方加持下,2015年-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保持着22.3%的平均複合增長率。未來3年,商業航天產業將繼續以超20%的增長率進行擴張,預計2024年將突破2.3萬億元。中國商業航天正步入黃金時期。

正如“長征十一號”火箭首任總指揮楊毅所言,“中國商業航天已迎來最好發展機遇,已由基礎製造、產品研發的1.0時代進入應用牽引、市場主導的2.0時代,並有望在5年內進入3.0時代。”

那麼,商業航天在5年內進入3.0時代的底氣是什麼?

首先,是政策利好。在“十四五”規劃中,空天科技出現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把航空航天科技定位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足以體現出國家對於航天科技的重視程度。

其次,是人工智能賦能。當下,航空航天和人工智能分別代表了能量和信息運用的最高水平,航空航天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可以賦予我國太空產業後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工程師進行任務設計和規劃,利用可靠和相關的信息來回答覆雜的查詢,另一方面,用於衛星數據處理的人工智能提供了對地球狀態的詳細觀察,這在監測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

最後,是廣闊的商業前景。泰伯智庫預測,2021年至2025年,我國年均衛星發射數量將達到1000顆,年均火箭發射次數或衝刺55次;2026年至2030年,年均衛星發射數量更是有望達到3524次,直接翻了3倍。整個商業航天市場容量,在未來十年內,將要達到12萬億元。

可見,中國商業航天,正值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浙江日報、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