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重提省籍議題 柯文哲只凸顯自己缺乏同理心

臺北市長柯文哲。(張潼攝)

柯文哲上月底纔出版了一本《生死之間》的新書,娓娓道來自己行醫生涯中的感觸、記憶深刻的病例故事,欲凸顯其「醫者仁心」的特色,以及崇尚科學專業個人特質。不過,不管書中文字寫得再感人,這兩天他重提省籍議題,毫不諱言「我討厭外省人」,足見柯文哲缺乏同理心。這樣的人,不要說爭取大位,就連擔任首都市長,恐怕都不適格。

若如柯文哲所說,政治要落實在人民生活的每一天,意即人民生活上的困難、不便,爲政者應當苦民所苦,協助解決或改善,說穿了,這就是3個字「同理心」的展現。

但柯文哲在接受專訪時,提起自己出身228受難家庭,很討厭外省人,坦白說,若他只是一個平凡的老百姓臺大醫院醫師,他個人這樣的想法,外界不能評論對或錯;只是,現在他身爲中華民國首都市長,甚至是組黨盼進軍國會、甚至有攻取大位之心的政治人物,就非常不應該。

柯文哲口中的「外省人」,或許是指造成228、臺灣人民受到壓迫的當權者,但他是否忽略了,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前前後後更多的是「外省老兵」。這些榮民因爲戰爭,被迫與親友分隔兩岸,不知道柯市長可曾想過,他們在臺灣生活辛苦,根本沒有享受任何榮華富貴,更不用說許多人終其一生無法再獲得對岸親友的音訊,即使終於等到政府開放返鄉探親,多的是隻能見到父母親墓碑,或甚至連墓碑都找不到的例子;又或是,就算幸運找到了還健在的親友,面對數十年的隔閡,哪裡纔是家、哪裡纔是歸屬,那樣的揪心感,又豈是沒經歷的人能夠想像?

在動盪的大時代下,「本省人」、「外省人」都有各自的悲哀和傷痛,當無論本省人、外省人都在跌跌撞撞試着一起邁向更共融社會時,作爲政治人物,即使不積極幫助弭平差異,至少不應再去揭開瘡疤。尤其,70年過去了,就算是外省家族,也已進入外省第二代、第三代,現代臺灣社會幾乎不再聽見有人討論自己的省籍,因爲住在臺灣這片土地,這裡就是家鄉

所以,柯文哲「討厭外省人」的發言,已經不單單只是得不得罪他的政治盟友郭臺銘宋楚瑜問題,其實更是直接展現了他缺乏同理心的事實;若是打着本省人的背景,就能理所當然仇視另一方,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臺灣是否要變成互相對立與仇恨國家?這樣的政治人物,不要說當總統,要當一個標榜着多元、包容的城市的市長,都不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