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盼產官學及跨領域合作 打開智慧機械、智慧服務的任督二脈

賴清德:產官學及跨領域合作,打開智慧機械及智慧服務的任督二脈。摘自賴清德臉書

副總統賴清德副總統今出席「Intelligent Asia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開幕典禮」與「智慧製造及智慧服務產業白皮書發佈會」表示,期盼透過產官學研及跨領域的合作,打開智慧機械及智慧服務的任督二脈,推升臺灣經濟進一步發展。

他還強調,強調臺灣面對疫情衝擊、地緣政治變化與2050碳中和目標,政府會推動智慧機械方案,讓臺灣邁向「亞洲高階製造中心」。

他表示,除強化臺灣的國際經貿佈局,及持續推動能源轉型、提出「綠色成長戰略」,也期盼企業各界能共同推升臺灣經濟進一步發展。

副總統致詞時指出,去年臺灣經濟成長率是3.11%,亞洲四小龍第一名,今年則可望達到6.09%;臺灣出口已經16個月正成長,10月份單月出口首次突破400億美元;國民平均所得也可望在今年突破3萬美元。這都是大家乘風破浪,克服種種困難、辛苦打拚的結果。

他說,此外,政府也會特別重視業界提出來的智慧製造及智慧服務白皮書,他期盼透過政府及業界協力合作,能讓兩個產業更上一層樓。

他提到,面對未來的局勢,還是要審慎因應。除了疫情帶來的衝擊外,還有兩股力量也不可輕忽—地緣政治變化與2050碳中和目標。

副總統指出,疫情衝擊全球,不僅影響個人健康、生活行爲,也產生新的消費模式,甚至改變了原有的經濟結構。在這種狀況下,大家要運用工業4.0新興科技所帶來的力量,迅速、有效地智慧轉型,不僅是分析、決策,還有生產製造及銷售等全面智慧化。

他說,其次,臺灣也要強化客製化能力,客製化是臺灣的強項,滿足客戶的需求與體驗,並贏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他指出,此外,適地化也非常重要,從生產到市場都應做連結,企業才能順利因應疫情帶來的衝擊。政府也會持續推動智慧機械方案,跟大家站在一起,除了讓機械產業智慧化,也希望藉由智慧機械產業協力各領域產業,一舉推升臺灣成爲「亞洲高階製造中心」。

他說,美中貿易戰所引發的地緣政治變化,也帶動了保守主義興起,以及新的產業鏈重組。在這種狀況下,產業界應致力讓商品更多元、更具彈性,才能融入不同的新興產業鏈中。

他說,大家也要注重研發,讓產品更具競爭力、更不可取代,且不需要倚賴,建立獨立自主商品競爭力,進而融入各產業鏈中。

他說,政府也看到產業鏈重組的變化,並歡迎臺商回臺投資,以及臺灣企業加碼投資。行政院提出了幾個重大政策,包括「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投資抵減,以及歡迎海外資金回來等。

他也提到,臺灣申請加入CPTPP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產業鏈重組的時候,讓本身實力就很強的臺灣能夠參加區域經濟,不會因爲制度性問題或關稅障礙被排除在外、或讓臺灣企業事倍功半。因此12月18日反萊豬公投案,請大家支持政府重大政策,讓臺灣能夠減少關稅、促進國際貿易。

副總統也說明,臺商回臺投資,或是在臺灣的企業要加碼投資,都一定需要電。政府已經做好藻礁保護工作,三接開發範圍從原本232公頃縮小至23公頃,接收站碼頭也已離岸1.2公里,目的就是要保護藻礁。現在電廠及機組已經建置完成,三接也已經蓋到一半,如果能夠順利完成,兩年後就可以發電,一年能增加137億度供電,來保證企業發展所需的穩定供電。他期盼大家可以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國家未來經貿發展非常重要的關稅,以及電力供應的問題。

他期盼,藉由2050淨零轉型目標,讓臺灣的產業能夠升級,經濟進一步轉型,並創造一個永續、創新、包容的社會。

他表示,政府會跟大家站在一起,以臺灣這幾十年來的努力,相信只要大家團結一致、全力以赴,臺灣的經濟一定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隨後,賴清德接受臺灣智動協會理事長絲國一致贈「智慧製造及智慧服務產業白皮書」,並與現場貴賓共同爲開幕剪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