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批疫苗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太慢 疾管署「爲這原因」喊冤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鄭鬱蓁攝影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天質疑,疫苗接種受害救濟案件審議進度慢,不符民衆期待,要求衛福部加快進度。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疫情後,因爲疫苗大規模接種,目前平均每月案件量達235件,是疫情前每月13件的18倍,專家不多的情況下,纔會導致作業時間加長,且專家人數已從過去24人,增加至54名。

國民黨團今天召開記者會,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這次已是國民黨團第8次召開有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受害救濟的記者會,目前疫苗受害救濟仍有3大問題,包含手續繁複、時程太長、判定太難,國民黨團再次要求政府,應加快審議進度,確保民衆救濟權益。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疫情期間因爲疫苗大規模接種,申報的案件量和疫情前差很多。112年每月平均審議案件數爲235件,與109年每月平均審議案件數13件相比,案件審議數成長近18倍,導致參與審議之委員專家所付出心力難以衡量。

曾淑慧表示,疫苗審議需要事證、確認相關纔有辦法給予救濟,畢竟要對所有民衆負責,但是能當專家、且願意當的人不多,加上有的是罕見疾病,能當專家的人原本就不多,所以速度很難「快起來」。

曾淑慧表示,爲加速案件鑑定,疾管署將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委員及專家依據其醫學專科分爲5個工作分組,密集召開分組會議同步鑑定不同症狀類型之案件,申請案件經各工作分組討論並決定關聯性及救濟金額後,提報審議小組會議依法審定。

又考量疑似COVID-19疫苗不良反應之症狀類型持續增加,除原有24位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委員,包含小兒感染、小兒神經、小兒神經 、兒童心臟、血液疾病、分子與基因學、組織病理、小兒過敏免疫、小兒腎臟、細胞病理等專家外,後來另外加邀病理解剖、婦產科及內科30位醫學專家,共54名種家同分擔審議小組委員之鑑定審議工作,以維持審議品質。

此外,有關救濟補助的範圍,審議小組認定個案受害情形與預防接種爲「相關」者,可核予救濟金,而對於關聯性判定爲「無法確定」者,亦可獲得救濟補償,已屬制度上的從寬處理,且審議小組審酌個案救濟金時,也會以疑似受害人有利之立場,從寬審定其救濟給付金額。目前核予COVID-19疫苗救濟給付及補助金額計新臺幣1億5302萬5000元,已超過過去30年(78年至109年)所有種類疫苗之救濟給付及補助總額(1億2962萬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