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紀念館遷館 陳菊:懷念永遠保持反抗者的精神

雷震紀念館遷館開幕儀式暨「傅正與臺灣民主運動」新書發表於政大達賢圖書館展開。(朱真楷攝)

雷震紀念館今於政大進行遷館開幕。與會的監察院長陳菊表示,臺灣民主運動走了50年,看着政治人物有不少變化,但雷震永遠保持反抗者的那個年代,讓她特別懷念。負責督導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的政委羅秉成則說,雷震是喚起臺灣民主的雷聲,現在則是回顧歷史的後照鏡與大喇叭,很刺耳的告訴我們不能睡着,否則脆弱的民主將一夕化爲烏有。

雷震紀念館遷館開幕儀式暨「傅正與臺灣民主運動」新書發表,今於政大達賢圖書館展開。

與會的立法院長游錫堃表示,雖然他對臺灣的民主政治還有意見,很多制度也需要檢討,但以全球評比來看,臺灣是名列前茅,因此我們一方面應該更加紀念前輩先賢的犧牲奉獻,也應該加強臺灣史的教育。

游錫堃說,當年雷震提出救亡圖存,主張制定新憲法,國號叫中華臺灣民主國,亞洲就是兩個中國,在當時敢提出這樣的主張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讓人覺得雷震是先知;因爲,後來臺灣確實往這方向發展。他說,若蔣介石願意採用雷震意見,會減少多少血淚與成本,而臺灣也早就成爲正常國家。

監察院長陳菊表示,當年雷震無論是搭公車、或計程車,後面都會有一輛特務的車跟着;有一天特務告訴雷震,搭他們的車就好,想去哪都行,結果雷震當場頭也不回的走了,「那樣的氣度,我對雷先生非常難忘。」

陳菊說,雷震永遠保持作爲一個反抗者的精神,直到現在臺灣民主運動已經走了50年,看到臺灣各類型的政治人物有不少變化,但她特別懷念在那個年代中,雷震堅持、堅決的可貴風骨。

政委羅秉成則表示,歷史雖然是一輛只進不退的車,但歷史也是照後鏡;而雷震是喚起民主的雷聲,他不只是後照鏡,還是大喇叭,很刺耳的告訴我們不能睡着,否則脆弱的民主將一夕化爲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