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志/老狐狸

《老狐狸》是蕭雅全沈潛五年,重新檢視、定義自己所交出的作品。圖/積木影像提供

李清志

導演蕭雅全的作品我並不熟悉,爲了去看《老狐狸》,我還特別看了他之前的作品《範保德》,很驚豔臺灣有這樣的電影,與過去我看過的國片截然不同,導演用一種獨特風格,去詮釋非常有深度的主題;他的電影有種細緻優雅的質感,探討的故事充滿歷史記憶的細節。

但《老狐狸》比起《範保德》在敘事手法上更精煉流暢,也更好看。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陳慕義演得極好,他飾演片中的老狐狸,像極了教父電影裡的艾爾帕西諾,神隱少女裡的無臉男,狄更斯耶誕鐘聲裡的自私財主,或是但丁神曲裡的魔鬼。

老狐狸看似很成功很富有,但心靈卻是極度空虛,老狐狸收藏的骨董車很精彩,有勞斯萊斯、保時捷,以及漂亮姐姐開的積架古董車,可是卻都被放在垃圾回收場;老狐狸身穿三件式西裝,戴着巴拿馬帽,卻喜歡在路邊攤吃東西。而廖界的爸爸廖泰來,過着節儉克難的生活,但每天回家都會吹薩克斯風,也會播放黑膠唱片,那些充滿音樂的溫柔情節令人感動,也讓人感受到他內心的豐富與滿足。

蕭雅全利用這些對比,凸顯老狐狸的窘困,以及廖泰來的富足。老狐狸是個窮得只剩下錢的人,在他的世界裡只有自己,從不關心同情別人,他以爲錢財可以買到一切,到最後卻連親生兒子都不認同他;廖泰來卻是內心富足的人,只有內心富足寬廣的人,才能關心別人、同情別人。

蕭雅全的電影一直探討着父子關係,《老狐狸》裡有兩個父親,一個是廖界的親生父親廖泰來,看似是失敗的人,卻是個溫柔體貼,會關心他人的男人;另一個人是老狐狸,看似是人生勝利組,卻毫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他的口頭禪是「幹我屁事」,他希望改造引導廖界,成爲一個像他一樣「成功」的人,成爲他的「兒子」。

老狐狸告訴廖界:「你就是我,你渴望成功。」廖界卻哽咽說:「我不是你!」他不想成爲那種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成功人士。雖然成爲有錢的成功人士是何等大的誘惑,但是年紀小小的廖界,卻在經歷一連串事件後,看清了老狐狸的可憐與可惡,因此極力掙扎地抵抗這樣的誘惑。

我覺得廖界能夠對抗老狐狸成功哲學的誘惑,是因爲他一直有一位善良溫柔的父親陪伴着他,成爲他人生的重要role model(可見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性);雖然他也曾爲父親太溫柔、太容易同情別人而憤怒,但是當廖界處於人生徬徨、抉擇的時刻,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善良的道路。

老狐狸的財富、閃亮的名車、三件式的西裝,並不會使他變得更爲尊貴;反倒是廖泰來,雖然貧窮失敗,卻依然對人充滿關心、同情與溫柔,顯現出他靈魂的高尚與尊貴。正如大思想家盧梭所說的:「善良的行爲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並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爲。」

《老狐狸》電影超越了過去許多國片,不是隻着墨在懷舊、情愛、暴力等題材,而是去探討更高深的議題,是關於人生善惡選擇的哲學問題。在真實的世界裡,我們也經常面臨這樣的選擇,我們也像小小的廖界一般,掙扎在善良與邪惡的選擇中。盼望我們都可以選擇善良,得以成爲更高尚的靈魂。(作者爲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