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啓示篇 辜汪會談意義 擱置爭議對等協商

1992年4月辜汪會談時,擔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邱進益接受本報採訪。(陳冠宇攝)

辜汪會談時擔任陸委會副主委的高孔廉,接受本報採訪。(陳冠宇攝)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垂正就辜汪會談30週年接受本報採訪。(陳冠宇攝)

本報就辜汪會談30週年採訪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陳冠宇攝)

1993年4月27日上午10點,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海皇大廈握手,這一歷史性畫面,透過媒體傳播全球,成爲兩岸破冰的重要象徵。談及這段往事,各方仍給予高度正面的評價。

回憶辜汪會談,擔負談判重責的時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感觸良多,他形容當時自己「三面受敵」,面對來自中共、反對黨和陸委會的壓力,有如「匍匐前進」。所幸各種條件配合,辜汪會談最終成功舉行。

邱進益指出,辜汪會談是兩岸官方首次正式授權談判,屬於事務性、會晤性、功能性、經濟性的談判,也是兩岸隔絕40餘年來,層次最高、議題範圍最大的會談。這次會談,體現兩岸儘管存有紛爭,仍設法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務實解決兩岸問題。

時任陸委會副主委高孔廉說,辜汪會談具有多項意義,包括擱置爭議務實協商、建立對等尊嚴的協商模式、展現兩岸爲對等的政治實體、開創兩岸制度化協商,最後是邁向談話與和平穩定的里程碑。

現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垂正也肯定,當年會談體現兩岸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積極爲兩岸人民謀和平、求福祉的精神,最終也簽署四項協議。其中,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對兩岸人民30年來的交流交往提供重要基礎,於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方面,也有其正面意義。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認爲,紀念辜汪會談,應謹記這個歷史事實背後所代表的相互理解和社會融合意涵。九二共識下兩岸三通直航、經貿投資合作,進而簽署ECFA和23項協議,可說是得來不易的成果。臺海雙方都應該繼續合作維繫此一連串共同努力的成果與善意的累積;更重要的是,這些協商、溝通、交流、談判的基礎,是建立在承認既存政治現實及互不否定的務實態度。

洪奇昌提醒,辜汪會談及其後續所獲致的成果;在目前兩岸關係的現實場景中、也在提醒我們:「在善意與務實交流的累積下形成的協商與溝通成果,雙手若不小心維護就會斷裂。」此外、海基、海協兩會間的對話聯繫工作必需重新務實進行,他認爲不涉及高政治性意涵的談判,不需在「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通關密語上打轉。人道、服務、善意纔是海基會服務兩岸人民及社會的基本信念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