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兩天確診跌破百人! 急診醫曝2條件「才能解除三級警戒」

▲連續兩天,全臺單日新增確診人數降至兩位數。(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周亭瑋綜合報導

隨着連續兩天確診跌至2位數,加上原訂「三級警戒期限」6月28日逼近,究竟能否順利解封或降級大家都密切關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就列出2條件,表示必須都符合才能解封,同時他也樂觀表示,逐漸接近目標了,「我們繼續努力。」

謝宗學稍早在「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提到,連續兩天確定病例跌破百人,死亡率高峰也過了;然而,要解除三級疫情警戒,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其一是「單日感染源不明原因本土病例小於10人」,另一個則是「單週社區羣聚事件小於3件」。

謝宗學表示,目前逐漸接近上述目標,還得繼續努力;另外,針對疫苗大量施打在高齡長者身上,接着陸續發生時間序列相關的死亡事件,而引發的緩打潮,他直言,「2009年H1N1新流感疫情也有類似的狀況。」

▲出現疫苗緩打潮。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記者吳世龍攝)

當年,讓大量民衆接種新流感疫苗後,雖然疫情快速得到控制,亦出現許多時間序列相關事件,包括猝死、流產癌症、感染等,只要是接種疫苗後出現「不好」的事件,通通會被懷疑與之相關,導致越來越少人願意接種,間接造成隔年再次爆發新流感疫情。

謝宗學接着指出,「事實上,大部分時間序列相關事件,後來被證實和疫苗無關。」同時,他歸納出感染症和疫苗接種的循環

1.疫情爆發,許多人因病過世2.抱怨疫苗不足,社會出現缺少疫苗的集體焦慮3.疫苗出現,民衆瘋狂搶打4.大量接種疫苗後,出現各式各樣時間序列相關事件5.明顯緩打潮出現,疫苗覆蓋率不足6.回到「1」,疫情再次爆發,許多人因病過世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市府提供)

他解釋,上述循環在每次感染症疫情爆發時都會出現,已經發展超過80年的流感疫苗尚且如此,更別說上市不到1年的新冠肺炎疫苗,惡性循環只會更嚴重。

最後,謝宗學也強調,「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決定,只有利大於弊的考量。若超級擔心疫苗可能的副作用,不要勉強接種,只是要承擔染病重症死亡的風險。每一個決定都有風險,選擇相信的方向承擔風險,這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