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清明文化論壇 蔣孝嚴倡文化交流「心連心」

第11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31日在上海舉行,臺灣章亞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蔣孝嚴以預錄影片的方式致詞。(朱紹聖攝)

第11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31日在上海舉行,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長張京育發表致詞。(朱紹聖攝)

第11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31日在上海舉行,100多位來自臺海兩岸的人士、學者共同探討兩岸清明文化。前立委蔣孝嚴強調慎終追遠的重要性,指兩岸「心連心」要靠文化認同與交流;前政大校長張京育則呼籲兩岸「通心」、「通意」、「通情」,如此兩岸和平發展、和好共榮纔有最堅實恆久的基礎。

第11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由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章亞若教育基金會、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共同主辦。上海臺辦主任鍾曉敏、副主任楊禮華等人出席。

值得注意的是,現場還進行兩岸青年學子祭祀黃帝儀式展演,與前總統馬英九預定的訪陸行程中,將率團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的活動形成一致巧合。

臺灣章亞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蔣孝嚴以預錄影片的方式致詞表示,兩岸關係不僅錯綜複雜,且十分密切;兩岸在經濟發展上互補有無,但僅限於「手牽手」,要「心連心」就要靠文化認同與交流,而清明是在諸多節氣中的重要日子。

蔣孝嚴說,他從2000年起就到大陸祭祖掃墓,包括浙江奉化、廣西桂林等地,甚至孫子輩也都去過。「我們不僅是父親的孩子,也是母親的孩子」,他強調,雙方面都要慎終追遠,記得我們的先人在哪裡,而在臺灣的墓碑上也能看到泉州、漳州等地名,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認同。

曾任政大校長、陸委會主委的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長張京育致詞表示,清明是中國傳統歷史上四大祭祖節之一,而東方文化特別強調的孝悌文化,既是基於血緣親情的自然情感,也是人類繁衍和生存發展的一種生活方式。

張京育認爲,兩岸安定融合的道路,在相互尊重、共同創造、共謀發展的精神指導下,一方面當然要通商通航、通財通人,更重要的是通資訊、通思維、通文化,即通心、通意、通情,三者相通之後,兩岸和平發展、和好共榮纔有最堅實恆久的基礎。

談及兩岸現下交流情況,張京育在會前受訪時坦言相關活動較少,指原因一方面出自輿情,二方面則出自政治,往來也不便。他認爲,社會與社會之間的充分交流跟理解,是一切政治的基礎,「若人與人之間是猜疑、猜忌,甚至記恨,政治再怎樣也沒有辦法」。

「建設之首要在民生」,張京育引述國父孫中山的話說,兩岸之間若都往民生的方向去建設,民權、民族等問題自然就會好,而交流要有心意相通,相互批判沒有意義,反而是浪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