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孩子荒”影響投資和消費信心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樑建章(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任澤平(著名經濟學家)

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投資和消費不足的問題,進而導致就業不足,也讓部分人對於中國經濟產生了悲觀預期。爲了改善局面,政府部門最近出臺了《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共20條,併發布了《關於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我們相信,這些政策會對提振信心和消費有所幫助。但與此同時,也需要關注中國經濟的一個長期隱患,那就是低生育率問題。

我在跟很多企業家討論關於投資信心的問題時,都會感受到低生育率已成爲一個嚴重的負面因素。比如,某企業家所在的是一家中型的房地產公司,主要投資於某省的二三線城市。他比較幸運的是,已經及早地回籠資金,再加上國家最近放寬貸款的政策,目前看來渡過難關似乎不成問題。但即便如此,他個人對於房地產重現繁榮的前景依然很不樂觀。因爲縱觀全省,除了少數幾個城市之外,大部分城市都出現了人口減少的趨勢。要知道,該省過去曾被視爲人口大省、生育大省,但最近幾年卻跟其他省一樣出現了新生人口減半的狀況。也就意味着,該省未來的主力購房人羣會越來越少,可能只有省會城市才能維持人口總量的穩定。這種每代人總量減半的速度,導致他對未來的投資缺乏信心。在他看來,如果繼續從事房地產投資,要麼去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要麼索性儘早縮減規模。由此可見,即便是再優惠的信貸政策,也不足以消除由於人口減少而帶來的困境。

這位房企老闆的心理和處境,其實是整個中國房地產行業現狀的一個縮影。據統計,截至7月31日,已有超70家港股及A股上市地產企業發佈了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其中有44家預告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爲虧損,佔比超過六成。而房地產行業也是其他耐用消費品產業的晴雨表,人口減少會導致住房消費的萎縮,同樣的邏輯,也會導致汽車、家電等其他耐用消費品消費的萎縮。當然,新能源車還有替代燃油車的巨大潛力,但如果從消費總量來看,隨着人口總量尤其是年輕人口的減少,汽車產業也會遇到自己的天花板。

隨着人口減少,非但是住房以及其他耐用消費品的銷售數量會減少,而且還會降低政府基建投資的需求。以往面臨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時,有時會依靠政府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來拉動需求,但未來如果人口減少,那麼對於道路等基建領域的需求也會減少,此時再靠基礎設施拉動需求,有可能造成大量的浪費。

更加關鍵的是,年輕人口減少還會導致創新力和綜合國力的下降。在人工智能時代,創新已成爲全球財富競爭的關鍵要素。在未來,世界上的全部工作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和創新相關的行業,他們會成爲機器人和智能算法的創造者,另一類則僅僅是機器人和智能算法的使用者。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創新者的重要性以及創富能力將不斷提高,而使用者在經濟中的存在感和價值不斷下降。如果中國年輕人的總量出現銳減,由此造成創新力下降,就會導致中國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劣勢。

過去,中國得益於龐大的人才規模,培育了一大批具備世界創新力的企業,成爲唯一有實力和美國一較高低的創新國家。但是這種優勢會在一代人過後減半,因爲中國現在的生育率不到1.1,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左右。

可以看一下日本的例子。日本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國家,但是隨着低生育率導致年輕人口在九十年代減少,其創新力出現了嚴重的衰退。日本的人均GDP在過去三十年不僅沒有增長,而且出現了倒退,遠遠被美國甩在後面。很多經濟學家錯誤地把日本的問題歸咎於金融債務危機的問題,但是真正的病根,其實是由於人口衰竭所導致的投資信心和科技創新的不足。簡言之,日本失去三十年,不是金融戰敗,而是人口戰敗。試想一下,如果Google、蘋果和亞馬遜或者騰訊、阿里巴巴等獲益於本土人口規模的互聯網巨頭出自於日本而非美國或中國,那麼日本經濟狀況肯定會比目前強很多。

所以,中國在創新領域必須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需要對此引起足夠的警覺。如果新出生人口銳減,那麼創新和投資的信心會大打折扣,中國經濟和企業的活力也會大打折扣。在這種不利局面下,如果美國再持續打壓中國的科技創新,那麼中國科技創新被卡脖子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經濟困境,首先就要解決低生育率問題。中國的低生育率幾乎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從2017至2022年,中國出生人口已經連續六年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降至956萬,只有2016年出生人口數1883萬的一半左右。

低生育率的根源是生育成本過高,根據育媧人口發佈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爲48.5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爲62.7萬元。如果以把一個孩子撫養到剛年滿18歲所花的成本相對於本國人均GDP的倍數來計算,法國是2.24倍,德國是3.64倍,美國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國則是6.9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想提升生育率,就要切實降低育齡家庭的生育成本。生育成本高企的原因,主要是教育成本過高和育兒福利的缺失。由於教育改革是非常困難和滯後的(關於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請參考《人口戰略》一書中的相關論述),那麼要想解決當前經濟困境,唯一立竿見影的有效辦法就是大幅度發放生育補貼。建議給有孩家庭每月1000元到6000元(可以一孩補貼1000元,二孩家庭補貼3000元,三孩家庭補貼6000元)的補貼額度。按照上述補貼方案,即一孩家庭補貼1000元,二孩家庭平均每孩補貼1500元,三孩家庭平均每孩補貼2000元。按照平均每孩每月補貼1500元計算,即平均每孩每年補貼1.8萬元。如果每年出生人口1000萬,那麼補貼當年出生人口需1800億元。如果追溯到三年前的家庭,第一年可能需要近6000億,以後逐步增加。如果要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補貼生育的力度,需要每年拿出GDP的2%-3%用於生育補貼。

相對於其他補貼方式,生育補貼更加精準和立竿見影。比如發放家庭補貼或者購房補貼,也許只是補貼了原來並不需要補貼或沒有孩子的人,他們拿到補貼也可能只是進行儲蓄而非用於消費,導致財政補貼只能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生育補貼則基本沒有此類問題,因爲這部分家庭正好需要花錢消費。根據育媧人口研究的測算,0-5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每年約需2.7萬元,對於一般家庭是很大的負擔。如果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孩子,可能需要一個全職媽媽(或者爸爸),每個月幾千塊正好相當於給全職媽媽(或者爸爸)發工資,對這些家庭會成爲防止返貧的有效措施。從公平角度來衡量,這些孩子未來會成爲創新者、建設者、奮鬥者和納稅者,可以說這些家庭爲了國家的未來而辛苦撫養孩子,所以補貼這些家庭必要且公平。

有人說2%-3%的GDP太多了,有這麼多錢嗎?其實2%-3%的GDP,按照每年6%的經濟增長來計算,也就是4-6個月的經濟增長,這是一個很小的代價。如果全國人民延遲享受四個月到六個月的經濟增長,就能解決堪稱百年大計的生育率問題,那麼相對於如此巨大的收益,付出2%-3%的GDP的代價簡直微不足道!更何況,這2%-3%的GDP根本不是白白付出的代價,只是針對社會資源的公平再分配。因爲整個社會的財富和消費並沒有減少,只是把全社會的延遲消費更多用於支持有孩家庭,簡言之只是從一個口袋轉移到了另一個口袋。這種社會資源分配的調整,除了會帶來額外的新生兒進而提升生育率之外,還會幫助一部分家庭實現有兒有女的願望,爲這些家庭平添了無數幸福。

所以生育補貼絕非額外付出的代價,只是讓社會資源的分配變得愈加公平,並且會帶來更多的孩子,爲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收益潛力。另外,當前在需求不足的經濟形勢下,額外的生育補貼還可以帶來額外的刺激經濟收益。通過大量發放補貼,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原本過剩的產能,提振不充分的就業和經濟增長。當然更加重要的是,可以爲中國未來的人力資源進行長遠的儲備和投資。即便是目前沒有直接拿到補貼的人,最終也會從短期經濟提振、長期經濟繁榮以及更加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中獲益。

總結:孩子荒可能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當前低迷的投資和消費信心,因爲孩子代表了未來,沒有足夠的孩子,就不會有對中國經濟的長遠樂觀預期。所以當務之急是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解決中國經濟長期根本的人口問題。中國需要通過大量發放生育補貼來提升生育率。這些舉措,短期可以提升消費和投資信心乃至促進就業,進而化解各種對於中國經濟長遠悲觀的預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中國長期的創新力和綜合國力,有助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