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月不到逾百萬國人赴泰遊玩 泰旅企恢復中國路演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江虹 北京報道

剛開春,泰國旅遊的溫度陡然升高。

2月27日,泰國旅遊和體育部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月25日,泰國接待的國際遊客已經逼近600萬人,其中有超過100萬人來自中國大陸。

泰國旅遊業者“趁熱打鐵”,希望延續這股熱度。2月26日,泰國頭部酒店運營商盛泰樂酒店集團(Centara Hotels & Resorts)啓動在華多個城市的路演,Centara盛泰樂酒店集團銷售副總裁Jurairat Mongkolwongsiri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今年前兩個月集團旗下多家酒店迎來了大量中國客人,尤其是春節期間,多個酒店一房難求。該集團注意到以往團隊遊客雖多但收益並不高,如今中國遊客更偏好自由行,且消費力強勁,2023年集團收益中來自中國遊客的貢獻佔比已達12%。

中國遊客迴歸速度加快

泰國旅遊和體育部的數據顯示,受中國免籤政策影響,今年以來泰國遊客量上升迅速,今年1月1日至2月25日,泰國累計接待國際遊客5981234人次。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數量爲1114316人次,位居榜首。馬來西亞、俄羅斯、韓國和印度分別以759828人次、397006人次、387745人次和293129人次位列其後。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泰國1月份的國際遊客數量爲3035296人次,其中中國大陸游客50.86萬人次,這意味着在2月份前25天有超過60萬中國大陸游客赴泰旅遊,中泰旅遊市場的恢復速度加快。

浩浩蕩蕩的中國遊客幾乎擠爆了東南亞各旅遊目的地的酒店,Jurairat Mongkolwongsiri向記者透露,有中國客戶春節期間曾臨時想要普吉島等度假勝地的客房,可惜一房難求,這一盛況已經數年未見。

出境航線復甦助推了這一熱度。據此前泰國旅遊與體育部披露的數據,春節期間泰國迎來大量遊客,特別是在熱門旅遊城市如普吉島等地,入境航班總數將達到3915架次,其中國際航班2298架次,國內航班1617架次。而航旅縱橫大數據顯示,泰國曼谷位居今年春節假期國人出境熱門目的地第一位,泰國普吉島位列第十,其中國內前往曼谷的民航旅客量超過9萬人次,日均旅客量超1.1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

中國市場的迴歸讓泰國旅遊業興奮不已。各項準備工作加緊完善,日前泰國旅遊和體育部啓動了“國外遊客傷亡援助計劃”,將撥款5000萬泰銖的醫療資金,用以爲外國遊客在泰國旅行的旅行保險賠付。國外遊客在泰旅行期間如若發生事故或遭受損失時,這5000萬泰銖將可向遊客提供醫療資金援助,但因遊客的疏忽大意、故意違法或有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情況不在救濟範圍內。“作爲我們確保遊客安全和增強遊客赴泰旅遊信心的持續努力的一部分。” 泰國旅遊與體育部部長素妲婉道。

泰酒店集團擬進軍中國

除此以外,兩國旅遊產業鏈的重新鏈接與合作也在加速恢復。2月26日,泰國本土頭部酒店集團盛泰樂便在中國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地開啓了新一輪路演,接洽中國多地旅行社和直客渠道。

Centara盛泰樂酒店集團目前在全球擁有95家酒店和度假村,從奢華到潮牌共涵蓋六個不同的品牌。2023年該集團成立40週年,2023年業績收入較前一年增長57%,淨利潤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強勁的財務表現令該公司更野心勃勃地準備加快對外拓展,使其2027年成爲全球頂級100家酒店運營商之一。

中國市場將是其重要的利潤來源。據瞭解,來自中國的遊客和會展商務客羣對該集團利潤貢獻位列第二。Jurairat Mongkolwongsiri介紹道,該集團收益佔比中,2019年來自中國遊客的佔比約爲15%,疫情三年損失比較大,但2023年立刻恢復至12%。而從酒店間夜數量來看,2023年只恢復到2019年38%,但是酒店收益恢復速度更快,顯示出更多自由行的中國遊客偏重價格更高的酒店,在酒店的消費力更強。

Jurairat Mongkolwongsiri注意到疫情三年旅遊業發生諸多變化,遊客需求和習慣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赴泰旅遊的團隊遊規模從以前的數十年,變成數人爲主的小團,家庭遊、閨蜜遊更爲風行,爲此她需要與中國市場密切接觸,瞭解直客們的需求動向。她還注意到,包括中國車企在內的中資企業在東南亞商業活動日漸頻密,Centara盛泰樂酒店集團的母公司也是泰國最大的商業地產運營商之一,旗下擁有多個會展設施和頂級商場,過去一年承接多場中資企業的會議會展活動。

除了吸引中國遊客前往盛泰樂位於東南亞、馬爾代夫等地的酒店外,盛泰樂酒店也有意進軍中國市場。Centara盛泰樂酒店集團品牌暨數字營銷副總裁Tom Thrussell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該集團從去年開始全面推進中國區(上海)全資子公司的各方面業務,加強集團在中國的戰略部署,包括項目拓展及合作、品牌推廣及營銷、酒店籌開及運營等工作。據其透露,目前中國區已有五家不同地區的新酒店項目在磋商品牌和管理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