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老美錢又想赴陸!英特爾詭計遭揭穿 臺積電這動作狂勝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圖/達志影像)

美國政府爲了強化本土供應鏈韌性,以及與大陸半導體產業對抗,通過520億美元的半導體補助法案,這也引來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新執行長Pat Gelsinger在推動IDM 2.0戰略政策之際,卻在6月底投書要求政府不要補助臺積電,沒想到傳出英特爾想在大陸擴產,卻遭拜登政府擋下;反觀臺積電,雖然受到各國半導體自給自足政策影響,啓動在海外設廠計劃,但主要仍把臺灣當作總部發展,不僅獲得投審會支持前往大陸投資,也與商業夥伴在全球各地合作提供產能。

據外國財經媒體報導,1名知情人士透露,英特爾將在大陸成都擴增生產線,用以減輕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壓力,相關產線預計2022年底上線,並同時尋求在美國研發與製造晶片,美國政府的大力補助。

不過,這引來白宮官員大力反彈,英特爾表示,在與白宮討論晶圓廠擴產的會議後,目前已經無任何在大陸生產晶片的相關計劃,並考慮其他解決方案。媒體認爲,英特爾可能將在大陸的產能移往歐美。英特爾目前打算在美國投入200億美元,歐洲10年內投入800億歐元興建晶圓廠。

另1名知情人士指出,英特考慮在大陸擴產的計劃可能會再度上演,和其他半導體公司一樣,英特爾正在等待美國晶片法案520億美元的補助通過,有鑑於此,美國可能需要在英特爾的補助中,增加額外的條件,以防這些公司領美國的補助,卻去大陸設廠。

當時Pat Gelsinger向美國政治媒體POLITICO投書指出,美國政府應該投資於將IP、產能,且立足於本地,將專利與人才這類核心資產留在美國的本土企業,而非製程技術、IP專利權不屬於美國的公司,這樣能有效與政府合作,提升美國營運環境。Pat Gelsinger認爲,海外企業一邊爭取美國補助,一邊將最有價值的IP留在母國,將逼得美國政府不知道該放棄對國家安全保障的先進製程晶片,還是依賴不穩定的外企供應鏈。

這番話引來市場熱議,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痛批,英特爾打從心裡沒把臺積電當合作夥伴,使用臺積電代工也只是暫時逼不得已,若美國政府也因此有差別待遇,臺積電不需要熱臉貼冷屁股,執意增加高成本產能,弄個樣板廠敷衍一下就好。

半導體產業近年在美中對抗下,加上疫情導制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各國開始興起半導體自給自足計劃,臺積電先是在2020年5月宣佈,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12吋晶圓廠,用以生產5奈米制程,並在今年2月宣佈將赴日本建立3D材料中心,4月宣佈投入28.87億美元、於大陸南京廠擴產,用以生產28奈米制程,並在日前也與索尼共同宣佈,將赴日本熊本設廠。

面對臺積電赴陸投資,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依照該公司提出3大保證,包括強化實體廠區及資訊存取等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未來3年在臺灣投資約6,000億至6,500億元新臺幣,讓臺灣成爲主要據點、持續在臺灣創造優質工作機會之投資計劃,經委員會討論後,同意臺積電南京廠擴產投資案。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上週紐西蘭APEC經濟領袖會議提及,晶片短缺問題的最好解決方案,就是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張忠謀也在先前強調,各國打算自給自足,只會造成成本飆升、技術成長放緩,臺灣在製造生產方面的良率優勢,讓他能向國際客戶交代,臺積電因技術導向的客製化產品很有競爭力,因此能成爲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張忠謀指出,過去幾十年,美國和亞洲許多公司多因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而發達成長,現在全球不再是平的了,半導體多了很多競爭者,對亞洲、全球半導體業者都是挑戰。至於英特爾在美國設廠,不一定做得到低成本的半導體供應鏈,就算花數千億美元,也不可能架構起半導體產業,反而讓成本上升,臺積電會以臺灣爲總部會一直髮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