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行業人才難求 技術管培生計劃後發先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北京報道綠色低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同時,也開拓了就業的新空間。

在202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綠色職業已佔職業總數約8%。

但綠色低碳行業就業方興未艾,就遭遇了結構性就業難。一方面,綠色低碳專業畢業生受限於培養週期,人才尚未大規模供給,另一方面,綠色低碳行業的人才流失卻開始了。

“綠色低碳行業需要大量工程技術人員,雖然有一定的職業發展空間但起始工資不高,工作一年後20%左右的人才流失率很常見,有的10個人裡還留下3個就不錯了。”中關村現代能源環境服務產業聯盟(EESIA)秘書長李清舉說。

正是看到了結構性就業難背後潛在的機會,在近日舉行的2024能源環境服務產業年度峰會上,EESIA與中公教育就綠色低碳人才培養達成戰略合作,併發起了建築節能減碳技術管培生的培養計劃。

這是一種創新性的就業促進舉措,它類似職業院校的訂單班,但培養週期更短、形式更靈活,它也類似對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但幫扶初次就業的社會效果更明顯。

“雙碳”人才需求迅速擴大

EESIA秘書長李清舉表示,綠色低碳行業在加速發展,與之對應的人才需求也在擴大。

在202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綠色職業約佔職業總數的8%。其中涉及節能環保領域17個,清潔生產領域6個,清潔能源領域12個,生態環境領域29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25個,綠色服務領域45個。

僅以“雙碳”爲例,有專家指出,相關專業人才至少包含三個部分:一是碳相關業務領域專業人才,二是在用能單位從事能源管理及節能減排等工作的人員,如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負責人、用能單位能源管理員等,三是從事節能減排、能源替代等教學科研、決策諮詢、執法監察等相關人員。可謂範圍極廣、就業容量極大。

從市場需求端看,各行各業對“雙碳”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擴大。據脈脈2023人才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企業招聘總職位量同比減少了21.67%,但碳中和行業職位量增長了296.9%,新能源汽車職位量增長198.9%。

然而,綠色低碳人才供給卻相對滯後。氣候行動青年聯盟2022年發佈的《“雙碳”人才洞察報告》顯示,據受訪的負責招聘的人員回覆,“缺乏中高級技能人才”、“應聘者能力類型與崗位不匹配”和“缺乏對口專業的應聘者”是招聘方最主要的困難。

《報告》顯示,行業的發展階段決定人才存量不足和人才培養的滯後,導致中高級人才和對口專業人才的缺乏。“碳圈”從業情況總體呈現出啞鈴結構:具有資深從業經驗的低碳行業專家,和受碳中和風潮影響而加入“碳圈”的新人之間,缺少中等經驗者的過渡。

“比如綠色低碳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企業一般自己培養,培養週期長且成本高。”李清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這類人才屬於複合型人才,但並不需要985高校層次的畢業生,反而更適合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畢業生。”

培養計劃包含三大培訓模塊

綠色低碳行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崗位的屬性,給校企合作創造了空間。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提出,鼓勵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支持相關高校與國內能源、交通和建築等行業的大中型和專精特新企業深化產學合作,針對企業人才需求,聯合制定培養方案,探索各具特色本專科生、研究生和非學歷教育等不同層次人才培養模式。

近日,中公教育與EESIA就綠色低碳人才培養達成戰略合作,併發起了建築節能減碳技術管培生的培養計劃。

爲什麼綠色低碳行業校企合作卻是由行業協會和教育公司牽頭?這是因爲,“EESIA匯聚了大量綠色低碳企業,可以提供學員就業去向,中公教育的合作學校數量很多,可以提供生源。”李清舉說。

中公教育項目負責人樑蕾介紹,該計劃將爲學生提供職場軟技能能力、專業硬技能能力及實操能力三大培訓模塊。該計劃首期將開設50人的班次,培訓時長爲“1+6”個月。其中前1個月爲通用理論知識培訓階段,後6個月則是企業實操能力培養階段。後一個階段採用師徒制輪崗培養方式,以企業實際工作場景及用人需求爲主,提供安全生產、行業知識、專業技術、運營管理等專業課程。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可以提前介入並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定製化選拔和培養人才,確保產出的人才能精準對接企業崗位需求,降低人才流失風險。

“開班招生之初企業就會參與面試選拔,學員順利考試結業後,直接到企業就業。”李清舉說。

對於培訓班的授課,EESIA、中公教育和企業各司其職。樑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中公教育負責開設通識類、就業技能類課程,EESIA組織行業專家和高校學者開設專業課程,企業組織技術工程相關負責人開展實操能力培養。

就業項目同時也是商業模式

雖然只是一個50人規模的培養計劃,但這項計劃有很強的複製性。

相關人士介紹,一方面,如果該模式受到企業歡迎,可以迅速開辦第二期、第三期……當前正值春招,高校畢業生供給充足,另一方面,綠色低碳涉及行業衆多,所以培訓計劃可以從建築向其他行業複製,能源、交通等都是技術技能人才就業大戶。

樑蕾也表示,後續還將聯合EESIA開展多層次、細分領域的培養班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也在推動中公教育業務轉型。中公教育是職業資格考試培訓頭部機構,傳統上開展的是To C業務,即通過各地網點面向社會招生,進行職業資格和技能證書等考試培訓。

但這類To C業務的短板在於市場空間有限,且對品牌的依賴程度高。以公務員考試培訓爲例,目前行業內前三名頭部機構佔據了較大比例的市場份額,導致增長預期受限。

此外,中公教育近年來深陷退費難泥沼,口碑和品牌形象受到嚴重損害,但爲何在如此窘境下,中公教育前三季度仍錄得26.66億元營收,規模位居行業頭部?

這不得不提到中公教育的業務轉型。從2023年半年報開始,中公教育將其定位調整爲公共就業與再就業服務提供商。

在新的定位之下,中公教育正在自建“蓄水池”,變傳統的課程培訓服務爲人羣運營服務。

在To C業務側,中公教育在各地自建基地,面向高校畢業生打造離校後的封閉學習空間,考公、考研、考事業單位等不同業務的學員均可沉澱其中。

有的基地班就是產教融合基地。樑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建築節能減碳技術管培生這樣的培養計劃,對於有的考公失利的學員來說,不失爲一種好的就業選擇。而在基地裡,不同路徑的就業服務可以順暢銜接。

基地班一方面提高學員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提高培訓機構客單價,是目前職業培訓行業的風口。只不過對於中公教育來說,建設基地班投入巨大,給其現金流和利潤錶帶來了嚴重負面影響。

在To B業務側,中公教育開展產教融合業務,作爲第三方平臺,搭建本科、高職院校與產業公司的校企合作生態,過去兩年簽約了數十所高校,進而積蓄了生源池。

也就是說,轉型爲公共就業與再就業服務提供商的中公教育,是面向其自有學員和合作校學生提供技能培訓和人力資源運營雙重服務。

現在,中公教育在搭建了產教融合生態之後,需要跑出標準化產品,進而形成商業模式。

建築節能減碳技術管培生的培養計劃,能擔此重任嗎?

李清宇和樑蕾都坦言,目前並未考慮搭建商業模式。但對於企業招聘來說,參與計劃可以節省招聘成本、崗前培訓成本,還降低了人才流失的風險,因此未來規模化後,有很強的付費意願。

綠色低碳人才的職業資格和職稱評價體系也將逐步完善。2023年,人社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已經頒佈碳排放管理員國家職業標準,將碳排放管理員分設5個等級,即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但更多綠色低碳新職業尚未形成較統一的資格認證要求。

“我覺得,建築節能減碳技術管培生未來有望發展出初級、中級、高級的認證體系,進而從面向畢業生的管培生拓展爲面向在職人羣的繼續教育項目。”李清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如果搭建了職業資格認證體系,To B側的人才培養計劃就可以轉變爲To C側的培訓項目,進一步豐富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