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央行行長:逐步將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架構

陸央行行長易綱稱逐步將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架構。圖爲 2019年9月24日易綱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記者會。(中新社

大陸央行網站16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指出,國際貨幣基金(IMF)近來提出把氣候變化問題納入監督工作,以及把氣變風險納入金融部門評估情境分析。IMF也在央行綠色金融網絡(NGFS)下牽頭開展資料缺口相關工作。中方支持這些工作,期待IMF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總的來說,大陸央行可爲實現碳中和發揮積極作用,包括構建強有力的政策體系發展豐富多元的市場體系、及加強國際協調。

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北京時間15日晚間聯合召開「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易綱出席開幕式致詞表示,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正在形成廣泛共識。中國大陸已宣佈2030年前「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也稱作「30/60」目標。這要求經濟全面系統性轉型。過程中,綠色金融可發揮「加速器」作用。

易綱說,中國大陸綠色金融市場快速發展。2020年末,中國大陸綠色貸款餘額約1.8兆美元,綠色債券存量約1250億美元,規模分別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近來市場主體已發行40多支碳中和債,規模超過100億美元。

易綱稱,「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金融部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應對好一系列挑戰。第一,在社會層面,綠色減排意識亟待提升。第二,在市場層面,要充分發揮碳市場的定價作用。第三,在機構層面,氣候資訊披露需要進一步完善。第四,在風險管理層面,需要密切關注石化燃料相關的轉型風險。

易綱認爲,着眼未來,有幾方面重點工作需要推進:第一方面,是要進一步以市場化方式動員公共和私人部門資金,支持綠色經濟活動。預計2030年前,中國大陸碳減排需每年投入2.2兆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兆元,要實現這些投入,單靠政府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需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爲此,需要做好加強資訊披露、完善並統籌綠色金融分類標準等兩項基礎性工作。

第二個方面,是要研究應對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盟將用時70年,美國45年,中國大陸只有30年左右,時間短,曲線陡,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突出,所以要積極督促金融機構儘早開始轉型。

第三個方面,是要發揮好碳市場的價格發現作用。預計今年6月底,中國大陸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營運

易綱強調,中國大陸央行願意和IMF在能力建設上加強合作人行已通過經驗分享等形式,支持開發中國家制定綠色分類標準。IMF也非常重視能力建設工作。雙方可通過「中國-IMF能力建設中心」(CICDC),提供氣候風險管理等能力建設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