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證監會:保險資金權益類投資將迎利多 專家這樣解讀

專家解讀證監會表態大陸保險資金權益類投資再迎利多。(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19日報導,大陸證監會日前表態,將加強跨部委溝通協同,保險資金權益類投資將再迎來利多。大陸專家解讀,保險資金權益類投資有望再迎新機遇。

大陸證監會有關負責人18日就活躍資本市場、 提振投資者信心「答記者問」時,談及引入更多中長期資金。強調證監會將加強跨部委溝通協同,加大各類中長期資金引入力度,提高權益投資比例,包括推動研究優化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會計處理,推動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並逐步擴大試點範圍與資金規模。

澎湃新聞報導,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石曉軍表示,一方面,市場利率整體下滑,保險業利差損問題再度浮現,近段時間人身險預定利率也告別了3.5%時代。從不少大型保險公司過去的權益類投資看,多投向金融、地產等傳統行業,但現階段這些行業的風險因數已經有調整。另一方面,保險業需要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服務於科技創新,服務於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內外部因素影響之下,保險資金在權益投資方面的應用需要調整。

石曉軍指出,截至2022年底,保險業資金運用餘額25.05兆元(人民幣,下同),過去10年的增速達到15%。從權益類投資角度看,保險資金會對整個市場產生一個好的預期,產生一些穩定作用。過去投資於金融、地產等行業,相對穩定且回報不錯,所以在會計處理上不涉及過多的波動的問題。

但在今後要改變這種權益類投資的思路,投資收益的波動性也會增大,就使得保險公司會面臨一些會計處理的問題,比如當前收益和長期收益在會計上處理的不一致等,這對保險業經營的穩健性是個挑戰。

澎湃新聞報導,一壽險業人士解釋稱,保險權益類投資的會計處理比較複雜,總體上有兩個方面限制:一是投資額度佔總資產比例,二是償付能力充足率和資本佔用覈算。權益類投資佔總資產的比例也與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水準相關,更高的權益類投資比例也意味着需要更高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但許多中小公司保險難以達標,特別是目前實施償二代二期工程的要求以後。

他還談到,償付能力充足率和資本佔用的核算涉及實際資本與最低資本的核算。一般而言,會計覈算按照市值計算資本佔用,資本佔用高且波動較大;長期股票投資會計覈算可以按照每股淨資產覈算,但附加對企業的重大影響力等覈算要件,涉及財政部會計準則、償二代二期工程的實施,比較複雜。證監會對於保險資金的此番表態,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多部門協調。

石曉軍表示,2023年起,中國版「IFRS17」(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7號)正式實施,對保險公司內部管理、財務會計、業績考覈等提出了新要求。優化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會計處理,既要保證保險資金配置的優化,又要能更準確、更真實的反映投資的價值。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久期長的特點,中國目前在很多方面需要長期投資,包括科創領域、產業轉型、健康和養老等民生類投入。希望保險資金能夠根據自己的專長採取靈活多樣化的投資方式來長期培育有潛質的企業。

石曉軍說,中國的保險資金應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內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中國的保險資金確實需要重大改革,由之前的戰略性股權投資和財務性股權投資,轉向規模更大、時間更長的權益類投資,以多種形式參與,一方面有利於提高保險資金應用收益,化解利率走低形勢下的利差損,築牢保險業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整個保險業的營利能力和競爭力,對於活躍中國資本市場、服務科創金融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