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博愛醫院這樣做 肝癌末期患者出現一道曙光

羅東博愛醫院暨臺北萬芳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宋睿祥認爲,癌症的治療繁複漫長,在地治療是對病患最友善、理想的醫療選擇。(羅東博愛醫院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羅東博愛醫院跨團隊合作治療模式成爲標準流程,宜蘭肝癌病患可以更安心的接受在地治療。(羅東博愛醫院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宜蘭1名67歲陳姓男子診斷出肝癌第三期,肝腫瘤將近13公分,且侵犯到周遭血管,原本病人與家屬已不抱希望,但羅東博愛醫院肝癌團隊不願放棄,在病人能夠負擔的健保補助方案下,以「經肝動脈灌注化療」搭配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手術摘除肝腫瘤細胞,讓陳先生的人生出現一道曙光,重拾對生命的熱情。

肝癌居國人十大癌症前幾名,好發年齡爲45歲至65歲,男性爲女性的2倍,因肝臟只有表面有神經分佈,有狀況時常常沒有症狀,等到腫瘤變多或是惡化造成壓迫,引起腹痛或影響肝功能等,往往已是晚期,通常治療方式多采姑息性治療,像是化療、標靶藥物治療或免疫治療等主流方法,通常預後不樂觀。

陳男在66歲時被診斷出肝癌第三期,肝腫瘤已經大到侵犯周遭血管而無法開刀,病人與家人已萬念俱灰,細數着剩下的壽命,但博愛醫院肝癌團隊不願放棄,一般外科醫師宋睿祥與血液腫瘤科醫師林育靖決定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經過數次討論後,以「經肝動脈灌注化療」搭配標靶藥物進行治療。

在達長一年多的療程,肝癌團隊發現陳男腫瘤縮小到9公分,影像上大部分的腫瘤看起來也已壞死,本來不能手術,現在卻可手術摘除肝腫瘤,確認剩餘的肝臟沒有殘存癌細胞,讓陳重獲新生,非常感動。

宋睿祥表示,光是「經肝動脈灌注化療」的處置,團隊就不斷討論與修正意見,且治療過程中,請放射科透過X光影像在病人體內放置導管,還要確保能精準放在腫瘤開口處,且爲了方便病人日常生活、避免感染,協助將進行化療的人工血管放於胸前,有別於傳統放置於鼠蹊部。

宋睿祥指出,爲了與病人達成共識,一致同意採取較困難且非主流的積極性治療方式,全都仰賴醫療團隊的合作默契,否則一般肝癌三期的病人要獲得治癒的可能性確實較低。